小面馆
在小区附近开一家小面馆,是我人生理想的其中一个。店面小而干净,厨房是开放式的,来往的都是回头客,大家可以坐在吧台上边吃边看我挑面,也可以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天说地。晚上面馆就变成酒吧,给晚归的人煮一碗面来下酒,暖胃又排忧。
重庆人对于小面的热情是难以磨灭的,小面一般被当做早饭吃,也有人可以一天三顿都吃小面,特别是生活拮据的时候。小面不贵,食材简单平常,味觉层次却是丰富的,简简单单的一碗里容纳了麻味、辣味和香味,麻与辣在入口后在体内窜动,激发汗水,能有效排解山城的潮湿,重庆人普遍都好这一口。
小面的调料是大胆的,但大胆的背后却有着自己的章法。对于小面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汤多,油多,味精起坨坨。”虽然听起来不太健康,但却是好吃的真理,要想好吃放调料绝不能吝啬。除了常规的盐巴、味精、鸡精、花椒面、油辣子、酱油、猪油等调料,各家面馆往往还放自制的榨菜粒,油酥花生米或油酥豌豆,增加小面的内涵,丰富口感。
好的小面馆不光追求丰富的味觉层次,也追求面条本身的口感,要有韧性、有嚼劲,因此在选材上会花更多的心思。重庆各街边小巷面馆层出不穷,味道却差别不大,都遵循着“汤多,油多,味精起坨坨”的口诀,没毛病,赚赚街坊的钱也就够了。而要想在面馆中脱颖而出,就得多一些特色,或是将味道做到极致。重庆人好吃,一旦听说哪家味道好,再远也会跑去品尝一番。
大佛寺大桥桥头有家非常不起眼的面馆,曾开车路过几百回都没发现,还是一位朋友带我去的。店面环境非常简陋,在一栋快要倒塌的平房里,有两间屋子,室内昏暗,各放两张掉漆的可收放的小方桌,桌边有一个转砌的旧水缸和零零散散歪放着的瓶子。屋外有个院子,院子里放着几张明显相互不搭的旧桌子旧椅,甚至干脆也把院子里的石头当桌子。
说来也怪,就是这样一家简陋而不起眼的面馆,门前却停满了汽车,面馆四周没有居民楼,食客却往来不断绝。因为他家有两大特色扬名千里。一是牛筋面,二是鸭血面。至今我只去过两次,分别尝了牛筋面和鸭血面。牛筋面的精髓自然是其牛筋,火候掌握得刚刚好,吃起来既不绵实难嚼,也不过于耙软。在原本面条的佐料里加入卤煮牛筋的汤汁,既有小面的麻辣,也有牛筋的卤香。而其鸭血面的味道并没有达到预期,非常普通,只是其鸭血口感鲜嫩爽滑。
好吃的人总有自己独特的美食追求和执着,我爸就是典型,早餐只吃小面是他的原则。吃了这么多年的小面,有两家面馆始终是他的心头好,却离家不近,要开车去吃,那两家也是我从小吃到大的。
一家叫四娃面庄,开在长江索道边上。特色是担担面,一只碗装一两面。面的分量较少,但榨菜和炸酱却不少,以保障碗中的每根面条都能裹上里面的料,吃起来就是一个字“香”。另一个特色却是它免费的豆芽汤,用大骨和豆芽熬制的。汤里不见一根豆芽和荤腥,毕竟是免费的,但豆芽的清香和大骨的醇厚的味道是充分体现在这汤里的。担担面是干的,吃多了发腻,而这清香的豆芽汤便是腻的解药。
另一家开在烟厂旁,没有名字,没有招牌,却有着响亮的模式化的独门暗号。“幺拖幺。”表示一两抄手,一两面;“幺拖二。”表示一两抄手,二两面。总之几拖几就表示几两抄手和面条的结合,而只有熟客才知道这暗号。话说这家小面的佐料是祖传的,传的是那一手油辣子的制作方法,而油辣子是小面佐料的关键。麻辣味十足不说,竟然还有带有稍甜的回香,这就是令人欲罢不能而又特别的味道。
说起开一家小面馆很容易,前期投入不高,成本也不高。却也难,小本买卖,赚得不多,同行竞争激烈,分分钟可以倒闭。不过,各行各业就怕认真的人,手艺学到家,再加点巧思,哪怕是一家小面馆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