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一词太普通,普通到从来都被忽视。猛的一瞬间,它像一枚钢针,针尖深深刺进心房。
屋顶,是记忆中的父母
小时候,父母就是我们的屋顶,是一个家的屋顶。特别是农村的父母一辈,记忆中,他们或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着几亩地,或大年初几就背起蛇皮袋挤上春运的长途汽车外出打工,或边操持家务边在家边做份小工。憨厚朴实的父母,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一年到头几件打了补丁的衣服来回换着穿,却总要在过年给老人小孩置办一身新衣服。一年四季舍不得吃舍不得休息,却总要在节日里称上几两肉,让老人小孩解解馋。成长的道路上,是父母这片屋顶撑在我们头上,挡在我们身前,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披荆斩棘,用两块五块攒起来的血汗钱,抚养我们长大,供我们上学读书。
屋顶,是自己都瞧不上的自己
时间匆匆从指间流过,一晃,80后的我们已经奔四。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已经成了那片需要为他人遮风挡雨的屋顶。是走出学校步入社会?还是为人夫为人父?亦或是所谓的三十而立?终究,我们成了那片屋顶。
父母渐渐老去,长期的重体力劳动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各种病痛;子女慢慢长大,对奶粉、尿不湿的需求变成对幼儿园、培训班的需求;农村的要建房,城市的要买房……家庭的拉力、工作的压力,让奔四的80后越发沉重。有人说,生活把自己逼得都瞧不上自己。
假如,自己仅仅是自己,没有老人需要赡养,没有子女需要养育,或许会寻一方偏隅,安一个小窝,修一处小院,门前有山有水,院内有树有花,桌上有茶有书。但假如仅仅是假如,年少时的仗剑走天涯、青年时的诗和远方,早已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屋顶,是父母生病时的医药费
“你爸爸突发脑溢血,要手术,得十几万的手术费,这可咋办啊……”电话那头,朋友在农村的母亲哽咽着。“妈,你先别急,我来想办法。”电话这头,朋友故作镇定的安慰着。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小孩马上要交学费,每个月的车贷、房贷,手头的项目正在紧要关头,一旦请假项目就很可能泡汤……不仅拿不出手术费,甚至连回去在父亲膝前尽孝也成了奢望。快四十岁的七尺男儿,只恨自己的卑微,只恨自己的无能,连眼泪都不敢轻易流下。因为回到家中,他还是屋顶,还要面对妻子和孩子。昂贵的手术费即将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深深的无力感,沉重的负罪感,充斥着他的全世界。
屋顶,是子女成长的学区房
“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初中的学位要提前三年考虑,今年一定要落实了。”“是啊,孩子的教育是大事,耽误不起,我们找时间去中介看看学区房吧。”关于学区房,是夫妻俩这几年埋在心底却不敢提起的话题,但眼下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结婚时,夫妻俩拿出所有的积蓄,加上双方父母的帮忙勉强在这个三线城市凑齐了首付,买了个小两房。夫妻两个都是农村的,双方父母都是守着几亩薄地过日子,帮不了他们多少,他们压根也考虑不了学区房,只想在这个城市有一个小家,靠着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好。如今,学位的事迫在眉睫,想逃也逃不掉了。要么,就在附近那所教育质量排在全区倒数的中学就读;要么,就得把现在的房子卖掉,换一个学区房,但是,四、五十万的缺额从哪来?对于普通职工来说,这些年虽然他们处处节俭,但除去必要的日常开销也没存下什么钱。学区房,让夫妻俩愁得夜夜无眠、焦虑万分,经常为点小事而闹矛盾。恋爱时的山盟海誓,婚后的相濡以沫,眼看就要被柴米油盐所摧毁。
屋顶,是负重爬坡的十年
35至45岁的十年,是最艰难的十年,是负担最重的十年,是考验最大的十年,是逼迫我们走向成熟的十年。不论是家庭,还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没顶住,或许就被彻底压垮;挺过去了,或许就是柳暗花明。
当我们看着镜中的自己,就像看着一片屋顶。盯着自己问,这片屋顶够不够结实?够不够厚重?能不能为屋顶之下的妻儿老小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一致的。这片屋顶还太过单薄,也太过简陋,经不起大风大浪,挡不住风沙侵蚀,还需要夯基垒台,还需要加钢淬火,还需要添砖加瓦。
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致敬奔四的80后,不得不挺起的屋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