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平遥回家,刚到临汾站,看见对面月台停着一辆由风陵渡开往临汾的绿皮车。提到“风陵渡”这个地名,身为伪武侠迷的我热血澎湃了。
《神雕侠侣》中写道:
“时值二月初春,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夹着人声车声,这几日天候乍寒乍暖,黄河先是解了冻,到这日北风一刮,下起雪来,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车,许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给阻在风陵渡口,无法启程。风陵渡上虽有几家客店,但北来行旅源源不绝,不到半天,早已住得满了,后来的客商也无处可以宿.....”
当年欲渡黄河的人聚集于此,谈起神雕侠行侠仗义的事迹。据说没人知道神雕大侠来自何处,样貌何许,只知他仅有一条手臂。
“风陵渡口初相见,一见杨过误终生。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
这里,就是金庸武侠世界中,峨眉派鼻祖风陵师太郭襄,初次遇见神雕大侠杨过的地方。
02
我马上打开手机地图和列车时刻表,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附近,的确有一个叫做“风陵渡站”的火车站,至今仍在使用。
此地靠近黄河,身处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只可惜,这班列车在晚上途径此地,又是在夜间淌过黄河。
古时的风陵渡的确是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之一,人们需要乘坐船只从华北平原来到中原,我实在感叹金庸先生对中国地理历史的了解程度。地处黄土高原中下游的黄河已成为地上悬河,渡口也被桥梁代替,但这个名字被保留下来。
前方便是风陵渡,看着窗上的倒影,今夜的月食与我无缘,听见齿轮与钢轨碰撞的声音,我倒是别有所思。
有人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笔下的主角大侠们近乎圣人,难以找到人性之恶。倒是大多数的反派,包揽各种极恶与原罪,看不到一点人性之光。
许多作者往往以明确的是非功过来刻画复杂的人物形象,比如《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和沙威,《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法海。角色时常立场鲜明,正邪兼并,读者才拍手称快。
但金庸先生的写法黑白分明,好似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人物印象,只会让人觉得:真假!事实上,金庸笔下的正邪人物深刻的形象让人毕生难忘。
我思考了很久,金庸为什么会塑造郭靖、杨过这样正义得不够真实的人物,难道他真的把武侠当做童话来写吗?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若是人性本善,三字经后面的内容根本就不用写。我曾是个坚定的性善论维护者,但这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
所谓人性本善,指代的是人性向善,本不是说生来就善。我不太接受原罪的理论,人是动物,携带一些不适应社会属性的自然属性基因。
人类一直在克服这些自然赋予的邪性基因,通过教育、经历,达到独善其身。
03
纵观人间百态,我的观点大致如此:越是缺乏教育的地方不仅经济问题严重,各类的社会问题严重得超乎想象。
教育太重要,所以我们的文化中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然,教育不单单指代学校教育,也指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人的一生大致都在与邪念做斗争,通过教育,我们明事理、辨是非,制衡体内恶魔的行为。所谓贪嗔痴,七情六欲,七宗罪,这便是我们与生俱来一直在抗争的东西,但大部分人一生都无法完全杀死这些隐藏的魔鬼,你我都不例外。
金庸笔下的大义人物可以连用不重复的几十个四字正面成语来形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刚正不阿、知恩图报的乔峰和明辨是非、狂放不羁的杨过,都是在唤醒人们在生活中早已蒙尘的向善基因。
每当正邪两念抗争时,便需要这些童话般的侠义人物来挺身相助。我们都明白,小说人物与现实世界许多地方格格不入,普通人做不到完全地嫉恶如仇和行侠仗义。
这些故事发最后,主角们并没有一直纵横江湖,贯彻正义,他们大多退隐江湖或者献身道义。这并不是邪不胜正,只是告诉我们世间需要一股向善的力量,即便正义微弱,也不可放弃。
看着印在夜幕窗户中的自己,我不知道为何看见“风陵渡”一词会让我联想到这么多内容。我想向月亮忏悔自己这些年做的错事,奈何月亮已被狗吃了。
按照金庸的套路,既然不出生于名门正派,心中又不乏侠义,还怕哪里没有自己的江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