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为一所高校做了一期5天的翻译项目管理和翻译技术应用工作坊,同时给这里的翻硕师生联系好了一本出版物的翻译。出版物本身难度不高,负责的两位老师,其中一位进行了试译,在编辑那里通过了。
工作坊期间,我可谓是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们时间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之所以这么如履薄冰,是因为一是我有亲身的体验,带学生做翻译,必须百分百审稿;二是感觉那里的老师颇有过度信任研究生而轻视管理的意味,觉得这么简单的题材,学生翻译一下,他们汇总了就好了。
全书10万字多一点,原计划是2016年底做完工作坊,他们寒假动手翻译,基本上三四月份就能交稿了。工作坊期间,我做了这些工作:
- 指导大家一步步完成了书稿PDF转Word;
- 教给大家重新排版来减少翻译中和翻译后的麻烦;
- 建立好了完整的项目,演练了审阅时文档流转的流程;
- 明确了团队角色和责任。我是技术指导,工作坊期间已经完成了任务;该校的两位老师是翻译项目负责人,负责图书的整体翻译质量。
第一稿交的比预计晚了一点,但还算按时。但是,一个月后,编辑反馈,书中有不少句子有机器翻译的痕迹,退回修改。这一改就是几个月,2017暑假过后,新学期开始,终于收到了返稿。我抽检了几处,语句还通顺,但格式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有的地方为了实现缩进,竟然把连续的句子回车断开,句首添加了空格。而更有的章节,竟然还是Trados的双语文件。我在工作坊期间,严格要求翻译团队的师生要使用memoQ,建立单一项目,分发任务后翻译,看来也没有执行到位。
翻译项目管理,最重要的几个方面,看来他们都没做好:
- 技术统一。使用统一的工具,才能保证项目管理者在统一的环境下审稿,使用统一的记忆库和术语库,团队成员不得任性,随意更换工具;
- 文档规范。要学会基本的文字处理,不能以玩不转Word为借口,违反基本的排版规范;
- 保证质量。必须做到各负其责,团队负责人更是绝对不能懈怠,做到监控无死角;
- 按时交付。交付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准时、保证质量交稿,才能赢得合作方的信任。
最后,还有一条,就是从未经过图书翻译项目历练的研究生,默认不予信任。只有历练过,亲自审校并评估了他们的翻译能力、执行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之后,才能因材而用。我给该校两个负责的老师回复的电邮中也说:相信经过这一本书的体验,你们二位都会感觉到了做翻译管理者之不易。研究生在未经锻炼之前,翻译能力既不能胜任,职业精神也不能依仗——年轻人眼高手低,做事又容易毛糙,会给译稿埋下很多地雷,作为导师,要想带出他们来,必须做到100%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