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史铁生在《灵魂的事》中写到: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吧。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我便如醉如痴并且极端自私自利地梦想下去。
我曾拒绝鸡汤,但现在我好像活成了鸡汤本汤。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是四非学渣的完美逆袭,但是我并不愿意用“四非”去定义我的母校,不想用“学渣”来定义过去的自己,同样也不想用“逆袭”来简化这近一年的备考过程。
复习期间,我创建了一个名为“活命”的歌单,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歌单中听的最多的一首是《北京大学代校歌》,到现在我也不清楚是怎样一股神圣的力量每天拉扯着我,朝圣般地往返于一教与南苑之间。我尝试着去回想记忆最深刻的瞬间,但是这一年的每一个片段都混淆成了一片,并不像是一场真实的人生体验,当我重新回到每天睡觉、逛街、刷剧的日子时,自习室的电风扇与烤火炉,一教四楼窗户外的夕阳,还有晚上十点篮球场的少年,这一切恍如隔世,如果没能记录下来,我可能很快会觉得考研是场轻松的战役。
这一路我显得很从容,唯一一次哭是在上考场的前一天,自习室的伙伴三三两两地离开,大家互相鼓励,20届的考生早早地搬进了教室,还有微信上的亲友的祝福,以及接下来未知的十二小时,我依旧是个感性的人,终于快要结束,把眼泪当做是给自己纪念性的仪式。
关于我以及北大
我来自一所中部地区的“四非院校”(非958、非211、非双一流学校、非双一流专业),本人属于非学霸(大学四年的绩点排名大概在四十名开外),是一个考名校的非典型选手,一战北大MJC,初复试均排名第四。
我一直以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为自我定位自我追求,所以其实我在择校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考虑目标院校是否与自己的现有水平差异过大(毕竟备考到四月我的目标还曾是人大哈哈哈),整个过程经历了人大新闻学→北大新闻学→北大mjc这样的一个变化。
从大三寒假决定考研我便把目光投向新传最高学府——中国人民大学,一开始就看新闻史类的书籍,做各种“抄书”式的笔记,但是过完年回到学校之后我发现这些内容如过眼云烟,并且内容太多需要背记的东西太多,不太适合我这种脑子,恰巧这时听说本校一个学姐去北大复试的消息,于是抱着窃喜的心态去了解北大新闻学(没错依旧需要大量新闻史的背诵),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北大mjc的真题,当时看了看觉得题目比较灵活,给我的空间也很大,于是就开启了我与北大的奇妙缘分。虽然前期的新闻史类知识基本上是“无用功”,需要重头学习更多的广告品牌营销以及研究方法这样的内容,但是在此后的复习过程中,我无不庆幸自己选择了北大mjc。
所以选择的确是比努力要重要的,真题是一所学校风格的风向标,从其中发现不同学校的区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可能需要一定的磨合期,但是之后的复习过程会让你感受到顺应内心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复习时间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在确定目标之后就一定要carry住目标进程的人,所以我热衷于(有点奇怪)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各种规划,包括每一个时期我要做什么,每一部分内容我要看什么书,我都会提前安排好,虽然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完美的计划永远无法实现很无奈),具体的时间地点啥的也记不太清,并且有的工作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但大概的时间安排如下,对于此仅仅是基于幸存者偏差的经验之道,大家只要做到对自己的进度心中有数就好。
另,由于我于四月底才确定目标院校,前期工作真正有效的大概就是英语单词,所以我的备考时间线从四月开始,准备——
复习时间安排表
确定考研之后我的生物钟无比的友好,瞬间切换进入学习状态,大学保持的睡不着起不来的情况大大改善。前期的作息时间大概是早上7:30到晚上9:30,九月正式搬到考研教室复习之后,我几乎每天都是教室到的最早的几个,每天早上6:45左右到教室,晚上10:40教室熄灯后便回寝室,睡觉之前会再看看书或者刷刷手机,12:30左右入睡。每天中午午睡2.5~3小时,以保持下午和晚上的状态。
关于专业课复习
由于专业课情况特殊,我将以时间线的形式来回溯我的复习过程:
Part1 4-6月基础知识复习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弄明白将要考什么,需要复习什么内容,以及在确定这两个部分之后要将专业知识过一遍,系统阅读专业书籍,培养自己对该领域的“感情”哈哈哈~
我首先收集了大量的考研经验贴,以北大mjc的为主,但是像传播学新闻学这种大部分学校都会考的知识同样参考了不同学校的学长学姐的经验,列出了大致的书单,然后就是买书!看书!
关于看书的顺序,我大致是按照传播学→新闻学→研究方法→广告品牌公关这样,传播学内容较多,可以以小绿(传播学考研精编)为思路,配合着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史范式与流派等主流传播学参考书来加深理解,扩充知识。
然后就是研究真题啦,我的方法是先自己大致列出了十四个专题目录(后期的论文专题笔记也按照这个目录进行),每一个专题下会有相应的分支,然后将北大所有的真题进行归类,你就会发现每一道题目背后都是一个知识点,而很多知识点北大是喜欢反复考的~这样不仅仅给了我复习的方向,同样也会让我在做题看题的过程当中心中有数,能够很快的定位到哪一个专题,而专题的内容怎么扩充,怎么做到答题全面有深度并且面对不同的提问方法形成一定的答题方法我会在后面再分享哦~
Part2 7-10月 看论文做笔记深入思考
都说得暑假者得考研,暑期是复习的黄金时期,也是丰满羽翼的最佳时期。对我来说,学习的状态很难进入,为了避免分心,学校离家仅四小时车程的我一天也没有回去,在学校生生的熬过了这两个月。
与此同时,我选择了考新闻的古灵阁,这让我在“学习-自我否定-学习”的怪圈中抓住了益达学长的救命稻草。
古灵阁第二次作业,以及自己根据讲师意见进行的修改
在这里我认为如果自己觉得对专题内容把控不到位,或者说认为自己的总结会出现纰漏的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地跟着辅导班学习,我当时报了考新闻的古灵阁,辅导班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让我看清自己所处的方位,每晚的快问快答我都会翻看群内的聊天记录,尽可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参考不同的同学们的逻辑,学会总结各种各样的框架,是对我在考场上看到题目就有思路的很好的锻炼。
记得秋葵姐的新闻生产专题就直接为我搭建起了整个新闻传播的结构,让我不管是什么问题都不会忘记宏观层面的解答,是思维上的提升;还有不二学长和老三学长的各种最新报告,虽然我是潜水爱好者,但这些资源都一一被我记录下来,成为了我学习笔记中的血肉;另外最重要的就是益达学长啦,益达给了我报考北大并坚持报考北大的勇气,在我的整个备考过程当中,益达的经验贴被我反复地读,包括后期精简笔记也是益达经验贴中的一张图片所给的启发。
当当当~这就是益达学长当年的经验贴:
双非学渣的北大之路
在古灵阁课堂上,我的作业老是离题,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益达给我发了一段一段长过屏幕大小的话鼓励我,嘿嘿谢谢益达~
(好了当做获奖感言发表完毕哈哈哈哈,总之,我很感谢考新闻的每一个学长学姐,谢谢!~)
同时,暑期也是我正式开始做笔记的时候,依据前期划定的专题(复习过程中会有所调整),我在网上以专题名称为关键词扒下了大量的论文,从此走上了品读论文的“不归路”,看论文真的比看传播学教程有趣多了!我们都会爱上看论文!论文是最佳睡前读物!
以“新媒体技术”专题为例,我在这一专题下面又分出各种不同的小专题,每一个小专题参考十篇以上的论文,然后总结出自己的专题笔记,每一个专题都是这样的过程顺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对新传领域的体察,关键是锻炼出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从划分专题到找相应论文再到看论文做笔记,每一步都带有自己的行事方式与思维习惯,做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印在脑子里,能够在考场上瞬间定位想到的~
与此同时,一定要加强案例及语料的积累了!答题不够,案例来凑!我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录专题和语料,从暑期到考前,笔记本满满当当,这全是答题的干货啊!
另外,看论文的过程中特别是北大老师的论文,一定要注意老师的关注点,从中总结名词解释,而北大十分一个的名词解释也需要我们从背景、现状、影响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总结,例如今年的公共传播我当时就总结到了原题~哈哈哈是的没错,我的名词解释也做了专门的笔记。
画圈部分是我的第一版笔记,这么么么厚…
经过这样反复的积累反思与总结,我将这些论文以及各种资料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第一版笔记,而由于这时的我的心态依旧是一定要尽可能的囊括所有知识点(幼稚),于是我不断的吸取更新的知识更新的内容,于是笔记越来越厚,但是,我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么厚的笔记怎么处理,于是,我开始焦躁起来......
Part3 11月-12月 反思总结学会考试
进入到11月,所有人都显得很焦躁,而焦躁的我必须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总结。面对厚重的专题笔记,我的脑容量第一个提出了抗议,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清晰自知,我着手准备自己的第二版笔记——也是我临考前的答题宝藏。这版笔记持续至十二月初才完成,完成之后我即投入到从白天到黑夜的背诵过程。后期我甚至做到了看到一个题就知道老师想考我什么,然后我就用已有的知识换着法说,说到自我说服,说到说服我的朋友~
有了第一版笔记的内容和思路,第二版笔记来的比较容易,我总结出了三十道左右的题目,然后将第一版笔记的内容加上新补充的知识精简化,学理化。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总结与反思,总结一个题目你可以怎么回答,反思你已有的内容可以回答什么题。
这一阶段很多同学都会对自己进行模拟考,我当时就模拟了一个334,结果没考完就放弃了,跟我当时上课只是后期两倍速跟的道理一样,没有什么是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的,掌控住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比慌乱的模拟六小时来得有意义,毕竟我们所做的都只是将自己的全部所学展现在最后的六小时中,发现自己不适合就不要做。
益达学长寄语:
老虎同学是考新闻全国班的学员,从暑期鸿鹄班,到古灵阁,再到复试班,经鉴定是考新闻的忠实粉丝,是没跑了。老虎同学见证了我作为讲师的成长,同样我也见证了她一步一步证实自己的梦想。
从鸿鹄班开始,我默默关注了备注是“北大mjc-老虎”的同学,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目标是北大,未来师妹的几率大大的有,另一方面嘛,昵称是老虎,给我不明觉厉的感觉。但是,初印象背后,透过每一次对话,我都能感受到她那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灵魂。是的,北大要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是肯吃苦,爱上进的人,一定欢迎。
到了古灵阁,也是考新闻最见疗效的课程。这个阶段同学们都过了初入考研的三分钟热度的阶段,开始对自己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与老虎同学的交流中,也能感受到被海量的知识点支配的焦虑。但是,她依然非常认真,即使时间实在非常紧脏,也会把布置的作业框架提交给我。每一次收到的作业里,都会发现老虎同学的作业都会给我一些惊喜。这个时候心里会默默的念到:“没有丢北大的人”。所以,每一个穿越黑暗的人,都曾被焦虑伴随,当你睁开眼睛那一刻,你会发现曾经的焦虑,是你高悬的梦想。
老虎同学,我们都曾是一类人。本科学习已经即将结束,你将迎来更加丰富的研究生生活。北大的生活将是充实而疲惫的,我们依然会焦虑,依然会质疑,依然会迷茫。 但是,幸运的是,你同样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利。毕竟,这都是付出给我们的奖励! | |||
关于英语复习
资料:
单词:《恋练有词》、王江涛的一本20天搞定考研单词(好像是这个名字…)、自己总结的真题里的单词、各大单词app轮着背
真题:张剑黄皮书(英语一+英语二)、9.9包邮的真题集(英语一+英语二)
作文:《王江涛考研英语高分写作》、真题范文、各种网络资源以及自己的总结
我的英语最后得分81,比我预料的低了几分,英语一直是给我信心的一科,无论是在前期择校还是后期复习瓶颈期英语都给了我一定的安慰。但也有可能正因为这样,我没有沉下心去重视它,所以并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是背单词,背单词不需要留出一整块的时间,碎片记忆也有不错的效果,所以我不是很喜欢恋练有词这种大块头的单词书,更倾向于选择轻便的,或者直接用app背,每天午睡之前伴随着单词app入睡的感觉非常好!!饭后消食边散步边记单词也不错(还有每天上厕所的时候…)
然后是真题,英语一和英语二的真题我都有做,前后估计做了三次,第二次的时候是觉得英语好像没什么可以做的了就去手译真题,但是顺下来的感觉没有太大的作用,我们没必要做一些自我感动的故事,关键是找到做题的思路(套路),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的做题顺序,这种顺序不仅包括不同题型之间,还包括每一篇阅读你是先看文章还是先看题目~我在考场上就由于没有全套真题模拟过,开头写作文就用掉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T T总之真题要精做,利用一套真题比刷十套模拟题来得有效。
最后就是作文啦,我的作文应该扣了…15分…事实证明老师不喜欢模板类的内容,我当时只总结了几篇范文,然后和朋友互相参考了一下,甚至没有自己写过一篇,所以就算是总结模板也要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学着自己改编,换点高级的词~这样应该会让老师眼前一亮。
搞定以上三点英语应该就没问题啦,对于考研英语来说,不同的基础水平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身边有英语大神刚做阅读的时候也是错到自我怀疑,同样也有四级考五六次才过的同学英语考了70+,所以,别大意也别灰心~
关于政治复习
政治67分,和我的目标分数差不多(捂脸),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的高中政治学的并不是很好,而作为一个选择困难户,面对多选题是真的绝望。到现在我都没有去看政治选择题的答案,按照北京压分的“原则”,我就当做客观题拿到了35~37分吧哈哈哈,而我的客观题从肖8第一套的26分到第八套的44分,这期间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自知政治水平,我从暑假便开始了政治的复习,先是自己看了一遍精讲精练,但马原部分的练习题做的一塌糊涂,便在网上找了徐涛的视频课跟着看,后面朋友说肖爷爷团队讲的内容也不错(就是精讲精练自带的视频资源),于是~光是视频课我就刷了两遍。
暑假结束后,我的政治复习第一阶段也就告一段落,1000题刷完了第一遍。我在十月份时再次刷了一遍1000题,二刷之后把错题进行三刷,这样反复的练题比对知识点的过程让我的基础知识有所强化,同时保持手感。
到了十一月十二月政治的关键时期,客观题部分就是大量的模拟,我把能买到的所有模拟题都做了一遍,有的套卷还找到了热心网友总结的知识点,各种资料结合着用,会有不错的效果。
关于分析题部分,我主要背了肖四和徐涛的小黄书,耳机里的音乐也换成了喜马拉雅的政治音频,吃饭听,走路听,睡觉之前也在听,肖爷爷真的是神!一定一定一定要好好背肖四!小黄书不用勉强,能记多少是多少,肖四请务必全部背下!
我是一直害怕做政治题的,一直小心翼翼,所有的人都在说政治不着急,最后两个月看也来得及,但是我并不敢掉以轻心,我在政治复习过程中倾注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但求安心吧~
总结
考研永远不是我的唯一选择,只因我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也只有这一年的机会,有幸我走到了终点,得以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在这一路上,感谢一直支持我、鼓励我的家人,感谢一直陪伴我的朋友与师长,也感谢让努力配得上理想的自己。
最后分享一段胡泳老师论文的结尾,你我共勉:我越来越相信,思想是外向的,而不是内向的。它要求个人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视线,不向身体、情感或智力上的权宜之计投降,不屈从于自私的个人和群体利益,不盲目与社会合作,不沉迷于未加审视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不沉浸于成为强者的快感,不沦陷于谎言、半真相和沉默,不汲汲于生活的功能化和殖民化,最重要的,不去证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