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三人行沙龙活动,有朋友把人群分成了两部分,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并且认为更年轻的人不需要简化生活,而是需要丰富生活。虽然我觉得30岁以上依旧是年轻人,但我更希望搞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简化,简化和丰富是否冲突?
在我看来,简化意味着精简的生活目标、专注的态度,以及抛开不必须的东西。
1.简化是对目标的精简,是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
如果认为简化生活限制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那么你就错了。我相信,简化生活是为了使自己确立什么是最想要的,什么是不必须的,然后去把想要的东西做的更好。
假如我有三种爱好:打篮球、弹吉他、画画,而我没有足够的时间,那我应该试着把其中的一两种爱好暂时放下,专心的把另外的事情做好。放弃那种随意尝试的过程,不是吗?经常我们会对这样或那样的新鲜事物,产生尝试的冲动。尝试不是错误,但尝试并不能体验到快乐,因为一件事需要投入才会快乐。
不必要成为大师,当然那也很难,如果一万小时理论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把一两种梦想投入到一万小时里,体验过程带来的喜悦。
简化不是放弃物质、放弃休闲,相反,简化正是为了让自己有时间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的休闲。不是很多人都渴望旅行吗?看到有人徒步或者骑行到西藏,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感慨自己没有时间,可是扪心自问,我的时间并没有真的为这件事准备好。如果三年时间里,挤出一个15天的假期,来一次长途旅行,对于大部分人,即使是有了家庭事业牵绊的人,也应该不是难事。
简化自己的需求,聚焦到有限的目标上来。
2.专注
我一直对上小学时玩小霸王游戏机的时光无比怀念,因为那时候玩一下午,仿佛是才玩了十分钟。为什么?因为我专注的做一件事,只做一件事。相反,前几年我经常一边看电影一边玩QQ斗地主,于是两者都很糟糕,游戏里是猪一样的队友,电影也忘了情节。
村上春树在写作和跑步之间找到了共同点,我相信他每天的生活里,写作和跑步是互补的,也都是专注的。因为在早晨,无论写作还是跑步,在那个时间只做那一件事,也只要做那一件事就够了。
每次参加全程马拉松,以我现在的实力,30公里之后都是自己和自己对抗。这段时间,我都会把注意力放在身旁的跑者身上,看他们努力的脚步,轻松或者痛苦的表情,或跑或走,但都专注于一件事,就是完成比赛。完成比赛,意味着一个小的成就,意味着目标带来的快乐。也许快乐就这么简单。
3.抛开不必须的东西
一个人在修道院或者牢房里,只需要极少的物质依赖就可以生存。当然,我们不需要做苦修者,但想想我们每天在无意义的事物上做的消耗吧。只要我们到了可以反思自己的年龄,就可以开始简化生活了。
比如你的智能手机,据统计一个月用户只会用到约7个APP,而我们通常会花很多时间尝试很多的应用,除非你做这方面的开发或者调查,这些时间大部分是无意义的浪费。保留那些对你有帮助的应用,让手机帮助你节省时间。你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推荐:《你手机上最重要的七个 App 是什么?》。
另外,考虑自己对拥有的定义:拥有很可能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状态。满满的一架精装书,不代表你拥有了知识和智慧,一张健身年卡也不代表对健康和完美身材的拥有,极端一点,拥有很多的物质财富却缺乏享受的品质,岂不是悲哀?
降低购买欲望,少一些杂乱的念头,买那种精美的实用的、能够长期保存在身边的物品。整理家庭和办公环境,尝试不持有生活。抛开不必须的东西,回到第一点上:精简目标、降低消耗。
201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