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3岁小女孩的笑容温暖了无数网友。她叫菲儿,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5个月大时得了小儿肺炎icon,治疗费花光了家中的积蓄。为了挣钱,妈妈找了份在菜市场卖猪肉的工作,爸爸只能把她放在外卖箱里一起送外卖。
虽然生活艰苦,但爸爸妈妈全心全意爱护着这个小宝贝,爸爸的外卖箱里有热水、奶瓶,奶粉、纸尿裤等等,就像是菲儿的小摇篮。小时候她待在爸爸的外卖箱中不哭不闹,长大了她坐在电动车上等着爸爸不急不躁,每当爸爸送餐回来,总是冲爸爸露出天使般可爱的笑容,令爸爸的疲惫一扫而空。
陪爸爸送外卖的两年多时间里,吹过风、淋过雨,小小年纪吃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苦,但菲儿的笑容总是甜甜的,长大后愈加的懂事。3岁的她乐观开朗,能帮忙做家务,能在菜市场里当起妈妈的小助手,成了菜市场里的“人气王”。一家人也将苦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
坐在外卖箱里陪着爸爸到处奔波,这样的生活在常人看来无疑是苦哈哈的,但在勤奋乐观的爸爸妈妈护佑下,小菲儿一天天长大,她在电动车上和爸爸学唱儿歌,在菜市场陪着妈妈自己看手机学舞蹈,把成长的日子过得美美的,而她最大的快乐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守护。正是来自家的爱和温暖,让菲儿在苦日子里吮吸着甜甜的蜜,从爱笑的小婴儿长成快乐、健康、懂事、贴心的小女孩。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icon教授特别强调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她认为人的情感、意志、品格的塑造与早期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找保姆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为了孩子花尽时间拼命去挣钱,不如自己花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存钱所付出的努力,不如教孩子做人做事所付出的努力重要。
心理学史上,也曾有不少关于早期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其中最令人嘘唏的无疑是罗马尼亚的“孤儿院现象”。
二战后,罗马尼亚颁布了一项法案,宣布每对夫妻至少要生育5个孩子,以提高人口数量。从1966年至罗马尼亚独裁政权齐奥赛斯库垮台的1989年,罗马尼亚比以往多出生了200万个婴儿,很多家庭无法负担,于是大量的婴儿被送往孤儿院。
在孤儿院里,一个工作人员需要照顾几十个孩子,孩子每天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就是匆忙几分钟的喂食以及换尿布时间,其他时间里,他们唯一的刺激就是天花板、墙面。
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之后,许多欧美家庭奔赴罗马尼亚收养孤儿。尽管被收养的孤儿得以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这些儿童早期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的忽视为日后的精神健康埋下了不少隐患。
心理学家通过“布加勒斯特早期治愈计划”,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早期在孤儿院里的心理严重匮乏经历,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2岁以前被收养的孩子,还有可能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帮助获得新的发展;而对那些2岁以后才被收养的孩子来说,无论从大脑发育、身体发育,还是到社会适应,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的水平——早期家庭教育和心理抚养缺失造成的创伤几乎是不可逆的。
同样是生于苦难,有些孩子的人生慢慢盛开,有些孩子的未来则慢慢枯萎。最大的差别也许就在于其所在家庭、爸爸妈妈是否能以爱的甘泉来悉心灌溉。
有家,有爱,孩子的眼里,就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