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的回忆
还很清晰的记得 90 年代的农村场景,物资匮乏,信息不流畅。那时候农村最大的问题是穷。没有公路,外面的物资进不来,农村现有的资源也运不出去。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十年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最近十年的统计数据看到整体的增长情况,从统计数据看,近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翻倍了。从整个国家的 GDP看,人均 GDP 也翻倍了。
2 近十年情况
从数据看变化情况
近 10 年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如下:
画成统计图表如下:
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与人均 GDP的变化相关,以下下近 10 年人均 GDP 的变化情况。
从个人的观察看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最近十年农村最大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农村的路,另一个是农村的房。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
。农村住房的变化最近十年在我们那个小村最为显著,我想,这得益于农村公路的修建。如果没有路,大家做什么事都不方便,即使有些人家在外打工赚了些钱,也无法在村里修新房。因为,像钢筋、水泥这些修房的基础物资需要从外面运进来。所以,公路成了前提条件。
早期农村人出去打工,通过与外界的交流理解了别人的世界,这才发现自己有多落后,这种看完世界后的感叹敦促他不断努力打工赚钱。这就是早期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带来的收获。当然有利也有坏,坏处是这也会使得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攀比。农村修房就是这样一个现象,当有几户人家盖了新房后,其他人随着自己攀比心做怪,也会不断跟进。有钱的修的大些,没钱的借钱也要盖个新房,即使新房盖得小一些也要做这件事。谁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光鲜体面些呢。
3 最大的死结
物资贫乏已暂成过去式
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当前农村的物质上的贫乏已暂时解决了。至少实现了吃饱穿暖这个目标,但离物质丰盛,实现有质量的生活还很远。
当前影响家村发展的是人的理念,理念的变化受文化的影响最大。文化这东西,往好的说,有时候非常好,它能传承有历史的惯性;但往坏的说,那些旧习并不见得对自身有益处。那些坏的,不合时代的习惯已深深印入每个人的大脑,形成了路径依赖。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在按自己已有的方式在活着,说得更加直白点就是依赖历史的惯性在活。活在自己的脑海里,活在别人的话术下。每个人都很难走出这种困境,也生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除非离开这个环境,换一个全新的环境,否则这个死锁很难解开。
穷怕了的理念害人
以前很穷,吃的都很差,每个月能吃一两次肉就不错了,现在却不一样,几乎每天都能吃上肉。所以,大家对过年已逐渐失去往日稀缺的感觉,因为过年吃的东西和平时差不多。放在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多的鸡鸭鱼肉。物极必反,人对幸福的理解跟物质有一定关系。但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
现在的孩子普遍问题是富营养化,说过直白一点那就是营养过剩,很多小孩都可能面临肥胖的问题,而父母们可能不觉得这是问题。这点其实很难扭转过来,因为大脑里根深蒂固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多吃。但多吃可能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尤其当我们吃的东西不再那么健康时。似乎,我们的生活从一个极端又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我们生在其中却找不到平衡。现在小孩子吃的零食都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孩子还小的时候看不出身体有哪些问题,随着时间的积累,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我不知道这种隐患什么时候爆发,但从老美的经验看。含糖食物摄入过高一定会导致肥胖,肥胖又会导致新的问题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