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名王守仁,字伯安,在明朝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倡言“知行合一”“致良知”说。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
王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内心力量,他认为人心就是天理,所谓“相由心生”正是说明人的心思会通过外在表征呈现出来,人的言语和行为等外在表象,大多是反映着人的复杂内心。
在浮躁的当今社会,“阳明心学”的智慧可以让现代人疲惫脆弱的内心收获一份宁静与充实,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强大人们的内心力量。
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名誉地位者,容易心力交瘁,严重的会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当人深入其中无法自拔,又难以找到平衡失利之心的办法时,就开始怨天怨地,怨他们和命运,唯独看不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欲修身,先养心。
人有贪得无厌之心,他的行为必将与心同步,因为“心”是左右一切的根源。心若平静宽容,就能轻松感受到生活里的乐趣,反之,躁动且沉重的心易使人陷入黑暗,如被欲望驱使,走进堕落之门,掉进万丈深渊。
传说,广州北郊30里的石门镇上有一个名为“贪泉”的泉水,人若饮此泉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期,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以经济罪被撤职查办的官员,就是喝了贪泉的水才沦落于此。
之后,一位清正廉洁的名吏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到任之日就去往贪泉边主动取水一饮而尽。有人好心相告之前官员的传言,建议贪泉水不饮为好,可是吴隐之却用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不语。
他说:“难道那些不喝泉水的老爷们就清廉了吗?”说完便连饮三瓢,之后又动情地说道:“贪财与否,看的是人的品质,我今天喝了贪泉水,是否就会成为贪赃枉法之人,还请父老乡亲们为我见证。”
果然,吴隐之在任期间,为政清廉,没有辜负自己的一片真心,百姓对他赞叹不已,他也因此为“贪泉”留下了千古美谈。
历史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也透出一个道理:贪或不贪,并不在于“泉”,而在于“心”的修为。修心听上去是一件很大也很不容易实现的课题,实际上,只要我们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坚持净化我们内心的污浊之气,就能不被俗事困住,可以自如应对每天突如其来的问题。
看破繁华,不动气。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经向他请教:“为何天地间的善都难以培养,而恶却又难以去除呢?”他用一句话就回答了薛侃的疑惑。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在王阳明看来,好恶之心来自善恶之念,从而导致有善或有恶的区别。比如我们想要赏花,花周围的杂草就被视作是破坏其美丽的恶,而当我们需要这些杂草的时候,它又变成是有用的、是善的,这样的善恶区别就是人们的好恶之心产生的。
圣人所讲“无善无恶”,是在告诫人们不要从自身私欲,随感情变化而产生好恶之心。无善无恶是静态时候的表现,有善有恶是动气时候的表现,我们在起心动念时,如果内心迷茫,不知所往,就容易分辨不清前路的方向,判断不出正确的路径,从而迷失丛林,身处险境。因此,唯有秉持安定和清净之心,方能看破世事,即便身处闹市也轻易不为所动。
王阳明的心学说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的“致良知”更是通过主体意识的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我很喜欢他的一个观点,虽然听上去有点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它能与我所想达成一致。
“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