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己《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这首诗如果纯粹意译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大部分的树木都要被冻的折断了,可梅树的根却提前感受到了地下的暖气。
昨天晚上,在村子前面深深的积雪中,开放了一支美丽的梅花。
风把它的一股幽香传递开来,就连禽鸟也闻到了这梅花的幽香,来窥一窥这幽香的源头。
等到明年,想必它也会像今年这样,早早的在映春台这里开放吧。
但是,这不是齐己的原诗。原诗的颔联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而我们现在看的版本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什么改了一个字呢?
有一次,齐己遇到了郑谷,于是就把这首诗拿给他看。郑谷看后,说道:“‘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意思就是“数枝开”显不出梅花之“早”,不如用“一枝开”好。齐己为此很佩服郑谷,以后便尊称他为“一字师”。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改动是欠妥的。
第一,这么一改之后,诗倒是对题了,可是上下文又不相符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颔联与颈联有一处对不上的地方:上文说了,只开了一支梅,那么它的香气怎么会飘散的那么明显呢?何况梅花的香气还是属于“幽香”呢?就算此处是用了夸张的手法,那夸张的也要有点限度啊。如果换为“数枝开”,上下文就会更相对了——毕竟,齐己当年改诗的时候,只改了一个字,没有改下文,就造成了上下文不对的情况。
第二,如何改诗好,还是要看作者写诗的本意。当年,一心想要入世为官的齐己科举落选,感觉空有才华却无人重用的他便写下了此诗。所以,诗中的梅花应该是在隐喻诗人自己,那盛开的梅花也就是诗人所实现的、被世人看到的理想。这么一来,“数枝开”就要比“一直开”合适太多了。毕竟,作者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够全方面的绽放,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仅仅在一方面一枝独秀,在其他方面却无所作为。
第三,就算不改那一字,诗也可以文题咬合的很好。诗人作诗的本意就是把自己比作早开的梅花,能不畏严寒,且早早的实现自己的理想。照这么一说,题目中的早梅就仅仅是诗人意向的一个寄托,希望自己能早早考中,而不是真的要去写一束早梅。我认为,齐己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一树早梅。
综上所述,我认为齐己《早梅》诗中用“一枝开”要比“数枝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