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1.成长式思维的人不会就此对自己下结论,给自己贴标签,或者干脆灰心丧气,甩手不干。
2.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成长式思维),没有成长才是失败,也就是说,失败仅仅意味着你没有充分体现你自身的价值或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潜能。
3.对于具有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一时的完美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直击挑战、不断进取。
简单地摘录了第二章的几句话,简单地描述了一下成长式思维模式。本章从不同的角度,举了很多例子来区分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和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阅读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1.一个人是否同时具备僵固式思维模式与成长式思维模式?
2.成长式思维模式的人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文章在结束部分的问答环节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并非是一个维度中非黑即白的两个水平,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思维模式,只是哪一种模式占主导。成长式思维模式与僵固式思维模式的概念让我想起了德韦克的成就目标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关于能力的本质及特性的潜在理论。有些人认为能力是一种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品质,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增长提高,是一种能力的增长观(an increment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类似于成长式思维模式;有些人则认为能力是一种固定的、不可控的特质,学习和努力只能使个体获取新知识,却无法提高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一种能力的实体观(an entity theory of intelligence)类似于僵固式思维。德韦克等人指出,这种潜在的能力理论影响着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将成就情境看成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把对任务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学习目标定向(learning goals)。持能力整体观的个体则将成就情境看成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测量,关心的是如何获得高成就,以证明自己的胜任力,避免低能的评价,是一种成绩目标定(performance goals)。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下,很多人已经过早地被定义成功与失败,僵固式思维模式的人占多数,而这种模式的人不仅仅给自己贴标签,更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给人贴标签的好处在于可快速分类,可快速对人进行加工识别,但贴标签的坏处更多,最典型的是容易把标签看成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形而上学的状态。
环顾所处的环境,僵固式思维比比皆是。文章说僵固式思维的人不停地去证明自己,我便回想到大学时光,回想自己在大二之前的一切不快乐,来源于一直想向父亲证明自己,来源于希望别人知道我是强大的,是有能力的。活在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世界里,而非活在自我提升的世界里,就是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去迎合他人,终究很难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幸好在大三的时候及时领悟,重新审视自己的需求与思维模式,更加注重自己的提升,去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专业中不停提升,每每回头看,就验证了书中的那句话——“我没有后悔,这件事我非做不可。即使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这么做。”
阅读文章后,最让人激动人心的特点在于,本书中的成长式思维模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不同于充满矛盾的鸡汤式原理,成长式思维有其典型的模型,是可以通过转换思维方式便引起行为上的变化,心理上的舒适性,从而获得不一样的视野。
期待第三章的“思维模式如何创造成功”,重新定义了解成功,重新审视生活,看见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