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静止的,那你的思维便是僵固;
如果你承认了这个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的,那就为你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变,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
思维模式的二分法:
僵固式思维:人的思维特征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成功就是要证明你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成长式思维:一切都具有发展特质,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学习新事物、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当我们谈论僵固式思维的时候,我们是在谈什么?
当我们提到成功的时候,还是难免收到大量可以预估的回答。有车有房有钱有闲是很多家长所希冀的孩子的未来,证明自己是强大的、争夺冠军、成为唯一也是成功老生常谈的定义。
那么,这种成功的僵固性来自哪里?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证明自己什么样的,来获得内在的自我价值认同感。
但是,“我是谁”是一个永远无法定义的答案,所以的标签也只是暂时的,当我们回顾历史人物时,我们所给他们贴的标签,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一面之词。谁敢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描绘的就是历史本来的面貌。历史如此,自我也是如此。我们一直在改变,不管朝向是什么样的。
当我们期待成长式思维所带来的益处,有什么作用?
1.可以成长的爱情
人们常提出一个有趣味的选择题:是选择一个喜欢我的,还是选择一个我喜欢的人?
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常困扰着人们。但是有另外一个问题也经常被讨论:是选择一个优异又合拍的伴侣,还是选择一个有潜力的伴侣?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没有切到重点。重点在于你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一段关系,是觉得关系是一成不变的、是天长地久的,还是认为关系是不断变化可以培养的?
假如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那么今天我们抛出一个新的择偶命题,就是“你是选择一个僵固式思维的伴侣,还是选择一个成长式思维的伴侣?而你自身,是选择做一个僵固式思维的伴侣,还是成为一个不断改变的成长式思维的伴侣?”
假如你的答案是你会选择一个成长式思维的伴侣,也愿意去成为一个成长式思维的人,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幸福了一半。为何是一半呢?因为从你的思想到思想植入到你的行为还有漫长的一个过程,是需要在具体生活事件中不断重复深化的。
具有成长式思维的伴侣,可以跟你一起面对矛盾,不断融合,共同成长,你们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互相争执,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对感情丧失信心,你们的世界是多样性的,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否走到最后,走成什么样子全凭彼此努力。你们的感情没有终点,只有成长,没有谁会去蔑视这种成长,而彼此相信,只有一起成长,路才不会停歇。这样的感情,难道不是大家所向往的吗?而拥有这种思维,在面对分手等变异的时候,也不会用僵固式思维去伤害自己,不会因为偶然性而自我怀疑,不会因此否定自我价值,依旧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
2.突破传统教育观
我曾经想过无数次,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要陪伴他成长。
人的一生受童年影响很大,因为我本身是半个留守儿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直到上高中才搬到父母那边生活,期间出现种种不适应,我最大的遗憾不仅仅在于父母没有与我一起长大,更在于我的父母自身没有成长。父母是僵固式思维的典型拥有者,那么很容易把僵固式的教育模式延续下一代。
很多家长容易走极端,很多60、70后家长因为小时候自己没办法读书,因此生了孩子后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不负重负。而很多70、80后家长又因为小时候受够了应试教育等封闭式管理的折磨,就发誓自己有了孩子就不要他受读书之苦,百般溺爱。而到我们这一代,人们开始关注以前的教育模式。开始寻求一些新的方式去面对下一代。
于是,成长式思维模式的教育观在于关注当下与事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实践去帮助孩子、陪伴孩子一同成长。摒弃流传已久的标签模式,不是用爱去限制孩子,传递注重过程和成长的信息。
3.发挥标签的正向作用
我们只贴临时性标签,贴标签的目的在于暂时的分类识别。这是标签的积极意义。
我们不通过贴标签来起变相表扬的作用。
当我们说出“你很聪明!”“你很棒!”“你很美!”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停顿下来,换一种具体的语言去肯定对方。
我们不需要去证明自己是谁。人们提到90后,常常涉及到个性化,会给90后标上“太有个性"的标签。那么,当我们被贴上这个标签的时候,我们容易极力反驳,去抗拒这种被控制的无力感。
我听过很多朋友描述,他这一辈子活着,不过是为了向父亲、或者某一个重要他人证明自己是谁。我们太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了!而这个时代给我们的现实却是爱是有条件的,爱是需要代价的。
“无条件积极关注”变成了一个理想国,一个乌托邦。那么,无条件关注的作用在哪,在于如果我们不需要去成为什么样子,就可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人的爱,那我们就顺从自己内心做自己即可。
“做自己”是标签最正向的作用。而这个自己是什么样的,只有你知道。
《看见成长的自己》,分析感悟到此为止,一个句点是另一个新的开始。读书所获得的感悟在于输出的那一刻,而读书的高级层次在于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着自己接下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