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来我的世界看看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读后感
这本书因为文字比较浅显直白,读的比较快,但是其中有些观点还是比较刷新我的认知的,作品有很多内容有意思地表达出了生活中的现象。废话不多说,我们一起学些东西吧。
本书主要目的是让读者知道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在我看来,作者首先下了一个定义,确定了怎么才算有趣,并且与其他一些概念区分,我是颇为赞同的。但是总结要从后往前,作者的观点是“有趣的人要有一个自洽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前面的内容我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构建精神世界的主体内容的获取方式,还有一部分是展现世界的技巧和能力。(仅是自己、现在的我的观点)
有趣应该是一种意外,当展现给别人应该能使别人愉悦。
自己与他人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你在别人眼中是有趣的,意思就是说其他人对你的观察大于他对你的预判(就好像两个包含着的圆,有趣的人:大圈是观察、小圈是预判,不重叠区域则是你的有趣程度),这是相对的、动态的,随着对你的了解、他对你的预判越来越能覆盖他对你的观察,你在他眼中也就不再有趣了。
而好奇心就是那个不断把你的大圈变得更大的关键。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好奇心?因为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是陌生的。所以,开始对平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就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多想想为什么?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发现一点意外,这是一种保持好奇心的好方法,也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好方法(你发现的意外能反映你生活的走向),也是一种不断学习的驱动力。
倘若别人拜访你的精神世界,发现空空如也,那多没意思。现在就要开始搭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主体内容。
无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任何事物总有一种相对于你最好的状态,如果你说没有,只是你没找到。“有聊”还是“无聊”取决于你精神世界的内容广度;“肤浅”还是“深刻”取决于你精神世界的内容的深度。
本书中作者用他和他朋友关于孟加拉国旗举了一个例子,让我很受震撼。作者的认知是几个点,有广度,而作者朋友是围绕孟加拉进行有深度的探索,两者看来,作者都只是泛泛而谈,他朋友却能够给别人很大的知识输出,更加立体、全面。但是就我来说,两者都做不到,哈哈。应该是倒“T”字型最现实最优秀。
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的方式不外乎被说多的三种:阅读、交友、体验。而它们大体又被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投入高回报但需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比如阅读教材、严肃读物。比如交知心好友、恋爱。比如十天深度英国游。另一种是低投入低回报,又被分为碎片化的读微博、朋友圈短新闻听段子,八天十国游,相亲、闪聊。还分为重复化的阅读百万字打怪升级文、宅斗文,度假村放假一个月,点赞之友。
同时阅读,体验后面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绝对的说哪一种好,而是适合你当时的条件。
有趣是一种能力,作者这里说了观察能力,鉴赏能力以及优秀的想象能力。
观察能力,作者去分了敏感和脆弱,对生活要敏感一点,不要脆弱,要拥有一颗玻璃钢心,打开全身的感受器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移步换景,去感受内心哪怕极其细微的涟漪、每一丝触动。(餐厅前不知道哪里飘来的一阵阵桂花香、原本很严肃的告示牌当缺了一个字后竟然变得这么好笑、原来这位同学还会这样做……)
鉴赏能力,从作者的表达中我提炼的是这些:(1)自己喜欢的风格里找到足够优秀的作品、形成小小的阅读系统、这是形成自己品味的关键。(2)交叉阅读、联系阅读(相似或相反),在陌生中找熟悉,作者打比喻的两条线真的让我长了见识,原来还可以这样做。(3)读名著,读经过时间见证的优秀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品味后再接触网络文学或其他文学后,来体验体验不一样的视角。
优秀的想象力是与自由不搭边的。关键在于两点(1)截取什么样的信息,这是广度(2)如何有逻辑地自洽的组装,这是深度,也是优秀的想象力和扯淡的区别。作者举了《哈利波特》中小妖精布格特为例,小妖精能变成敌人最害怕的样子。当有个学生害怕的是他奶奶和斯内普教授,小妖精就变成了穿花衣服拿着红色手袋的斯内普教授。我一看到这个是挺搞笑的,这是有想象力的,两个不相干的人有了广度,但是作者说是没有逻辑的剪切组装,这不是有趣,只是搞笑,没有自洽的规则来支撑。
精神世界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构建,重要的还有个特质的发展。作者的观点(1)愉人与特长,愉己与爱好(2)人五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3)“神”有趣的时候,往往是他脱离神格,变成“人”的时候
个人特质是在我们做出一个一个选择的时候附带的影响,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造成你与别人的不同,但是选择后面意味着担当,承担后果。比如聚餐时候你不点菜,只说了一句“随便”,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你害怕你点的菜不好吃,这样的随和更接近于没有担当。自主的选择,而不是成为一个“随便”的人,要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质,你想要在别人的印象中成为一团没有棱角的模糊,一块没有对比度的杂色,过目就忘的那一个?
接下来说的就是展示自己的技巧,你可能认为这也要说,这不就是炫耀吗?也可以这么说,人是群体性动物,人与人的交流是相互的。你要去主动展示你的个人特质,你要创造一个别人可以理解你的机会,你要给你的精神世界开一个门一扇窗。
学会自嘲,好的自嘲绝对是一种好的个人特质,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自嘲通常基于两个目的(1)基于示好(2)基于自保
但是注意两点(1)不可妄自菲薄,让人误以为真(2)不可下手太重、伤了自己的体面。比如别人70分你考了68分,可以跟别人说来安慰别人,但是别人90你考了56,你去跟别人说,是想去被打脸吗?
情绪沟通。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A:情绪型(感性)二是B:信息型(理性),在A与B的交流中,A给B的消息中包含大量情绪但是会被B丢弃,B给A的信息会被A过度解读。你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这其实和男女朋友的交流很像,但是不止。建议要不要单纯地用文字交流,这样不能包含情绪。
赞美要赞美到点(这需要很大的知识储备),倾听要给及时的反馈。这里作者主要介绍的是反驳,需要有主见的、有逻辑地、有自洽的世界观、认知观。就是主动用自己的世界来碰撞别人的世界,帮助别人破碎、修补,完善。
人是一种很喜欢炫耀的动物。
好的炫耀要有真实性和低调性,但是要让别人确信你的低调是假的。炫耀的根本目的是能突破别人对你的观察印象,要把你的大圆变得更大,这其实是一种自扬性的展示。
最后,有趣有大众的有趣、小众的有趣、自己的有趣。它们有交叉也有不交叉的地方,世界允许差异化的存在,你的有趣可能在别人眼中是无趣,但是吧,借王熙凤的一句话,就是:“普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竟叫人笑话我不成?”
素来只有我看天下人“有趣”与否,岂能在乎别人看我“有趣”与否?
总得来说,你自己要成为有趣的人,对生活充满兴趣,然后尽量的让别人觉得你有趣,可以得到反馈,这也算前者的一种。
下面是我觉得特别好的摘引:
“ 我喜欢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看天下人,我喜欢和有趣的人交手。
人与人的交流是一场探险。它是两个人两个世界观的碰撞,碰撞的结果可能是毁灭,也有可能是交融。发现一个有趣的人,就是发现一个新世界——是对旧世界的突破,对新世界的探索。而一个人是否有趣在于他分享给你的新世界有多大。
但探险本身不是一件很舒适的事情,至少和蹲在家里比起来,探险的快感必须在种种艰难险阻后才能享受到。”
“ 我觉得思想上也是这样,努力在非常舒服的时候自己去找不适感,去分析思考问题,去质疑自己的观点,去打破自己的思想桎梏,而不是去“求认同”。尽量去一点一点啃食让我觉得辛苦的艰深的书,而不是止步于高潮迭起的快感文字爽到飞起。 ”
“有趣的人,他有自己的世界,他不是走进你的世界,而是为你打开一扇窗去参观他的世界。或许他的世界让你感到惊讶,甚至不认同。但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你开始理解欣赏他的世界,从此你与他彼此都拥有了两个世界。
所以,首先,你要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完全属于自己的稳固的世界。你敞开世界欢迎别人来游走参观,参观者可以是路人亲友,可是古哲先贤。你自己则每日在这个世界里修修补补自得其乐,有时候也会自己给自己刮一场龙卷风,放一把火,让一切推倒重来。
我不喜欢被人调教,也不喜欢操纵别人。
我喜欢,互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