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钱观上,我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父亲常跟我们姐弟几个说:“黄金有价,情义无价。人就是要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父亲虽一生贫穷,但对待金钱,他身上却有一股诗仙“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气概。
我们从小看到父母平时勤俭持家,但是一旦有亲朋好友到家里来,总是倾其所有,用当时能操办得出的最好饮食招待客人。“穷以待己,富以待客”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可以说我们家常年都有客人来往,邻居们常好奇我们家是怎么做到的。但爸爸只说一句:“常年待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富”。足够人回味无穷的。
特别当亲朋甚至街坊邻居们遇到了困难的时候,父母更会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有时甚至会辗转到其他亲朋边借钱相助。“患难见真情”,仗义疏财,也是父亲教给我们的做人道理。人家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你去帮助。“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穷人呢”。
正因为父亲的慷慨大方,他也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和尊重,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出门做客的时候,亲朋好友们待我们也很尊贵,连我们小孩子也能体会到那种被优待的可贵。家里出现困难的时候,亲友们也会全情支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十年代初,联产承包刚搞几年,家里还很穷,但碰到一个好的机会,父亲动念要盖新房。想着未来几年的收入会稳中有增,在手边没有多少钱的情况下,父亲硬是靠着亲朋好友的慷慨借贷,把新房建了起来。
其实支撑一个穷家的吃穿用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父亲也总是能尽力想尽办法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那个年月,一般人家一年也常吃不起几次肉,但骨头却比肉便宜很多,没人愿意吃。每间隔一段时间,父亲就常一大盆一大盆地买回来,加上自己地里种的萝卜等,一大锅一大锅地炖给我们吃。所以在身体上我们几个也并没有表现出怎样的营养不良来。
对于各种器物,父亲也总是尽最大的努力置办自己能力所及的最好的,决不将就。对于生产生活中必需的用具,他每年总会尽量请来木工篾匠修补翻新甚至添置新的。父亲认为人要尽可能维护一种体面的生活,他觉得这有关尊严。不能破破烂烂示人,穿着更是如此,再朴素也要干净整洁。
流行吃火锅的时候,其他人家都买普通的白铝皮火锅,父亲偏要买个贵得多的铜火锅。事实证明,这不仅更健康,也更加经久耐用。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是村里第一批看上黑白彩电的少数几家之一。每到夜晚,家里的厅堂就坐满了邻家的男女老少,宛若热闹的放映厅,欢声笑语满堂。父亲好热闹,认为这些钱都花得很值得,该花的钱绝对不能省。
所以父亲一生很少有积蓄拿到银行去存起来的时候,一生收入多用在人情客往以及不断地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和培育子女上。他认为铜钱银子,不过哄人过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别人常夸父亲有本事,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无私和慷慨。正是因为他自己的“舍”,他也收获了同样甚至更多的“得”。这个“得”,不仅仅是金钱财物上的,更多的是精神情感上的。
父亲是一个很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他幼年丧父丧母,年少孤贫。家境困难的时候,几至难以揭锅下米。不得不隔三差五去向一位慈善的裁缝奶奶借个一元五毛的。一旦有钱了就及时还清,也是好信誉让他能不断地还了再借,借了再还。尽管借的钱早就还清了,但借钱的恩情他一辈子都没忘记。往后的几十年中他对这位恩人奶奶事之如母,逢年过节不仅自己要给老人家包红包,也告诫我们姐弟几个都要重敬老人。他说忘恩负义最不是人干的事情,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现在老奶奶已经九十多了,七十多岁的老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常去探望她。看到他们几十年情同母子的深情,我们后辈人也深受感染。人与人之间,又岂止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呢?
父亲虽是文盲,但他身上却有着中国人最传统朴素可贵的金钱观,这些都言传身教影响到了我们姐弟几个。
父亲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朝朝难。”我和弟弟们,出门在外,无论求学谋生,总也是交友广泛,疏财仗义。有能力时总会毫无保留地资助他人,在自己艰难困苦时也总能得到他人及时温暖的帮助。在远离父母的陌生城市,我们也常常能收获温暖和感动,没有太多艰难愁苦,因为我们总是得到很多。
父亲的舍得观,让他自己一生过得有情有义,有质有量,也让儿女们体会到了人间温情,虽穷犹富。钱财身外物,人间情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