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命中遭遇冷酷与苛责的时候,我们应该表现出比原谅更博大的品质。受伤,然后原谅,是神圣的,但是远远超越于此的是因理解而不受伤的力量。我们可以具备这种力量——接纳而不抱怨;
……
我们在一切事物之中,哪怕是劫难之中,都能够发现永恒智慧的珍宝。
……
我们应该永远向着我们的终极目标行动,以更宏大的节奏和更宽广的幅度,在源于信仰本身之精神的全然的平和与完美的和谐之中。”(至大圣叶-巴希叶•哈努姆)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就非常向往这种接纳的、原谅的、不受伤反而超越的境界。但同时升起很大的疑问:这很难做到吧?发生了不愉快,抱怨和愤恨是出自本能吧?如果强行压制不允许它们出现,那负面情感又能去哪里呢?
硬掰肯定是掰不过来,理性告诉我们应该原谅,但情感却不以为然。不管自己多么不愿意,理智有时确实很难战胜情感。
那怎么办呢?究竟如何在情感层面做到真正放下和超越呢? “因理解而不受伤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就在这时,我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虚荣、自负、要求和敌意后面,有一个正在受苦的人”~~卡伦.霍妮 。
原来是这样!不抱怨,不受伤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有【理解】这个前提条件。理解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理解对方行为的背景,也就是对方这样做的原因。用句通俗的话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看到了这个可怜,更容易升起同情和慈悲心,慈悲是一种爱的力量。如果能因此升起对可恨、可怜又受苦之人的慈悲和祝福,其实也就化解了恨。恨并不是被压抑或被隐藏了,而是被爱覆盖了,爱是一种深深的共情和理解。
在我们遭遇到冷酷,苛责和不满时,恨是一种自然的反应,而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爱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理解、慈悲而自然发生。
今天和朋友聊天,她说一直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屎尿,最先熏臭的是自己。话糙理不糙啊。她还说到:“很多人都没有太好的生长环境,但也是一边体验着恶劣的环境,同时憧憬着美好。有智慧的人可以换个角度看那些曾经的伤害,许多勇敢的人都是对世界带来的无情报之以歌、报之以吻。并不是没有伤害,而是受伤之后为了日后减少受伤,暂时忘掉,而选择继续艰难曲折前行。”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她这些领悟背后是自己真切的人生故事,唯有生命可以教导生命,这是真的。
说的多好啊,不管境遇如何,人还是可以主动做出选择的。跟随本能是一种选择,而超越本能却是更勇敢更强大的美德。美德不会凭空而来,生活是一个最大的试炼场。当处于糟糕的情境中时,当被朋友辜负时,试着换个角度,尝试去用爱的思路挑战恨。由爱和慈悲所产生的共情理解不仅帮助了他人,更帮助了自己,因为这将自己从恨的牢笼中拯救出来了。大家都能理解,生活在恨中,犹如生活在地狱一般痛苦。为什么一定要用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
在这里还可以参考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讲的【课题分离】:对方怎么对待自己,是对方的课题,而选择爱还是恨却是自己的课题。选择爱并不容易,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从自身做起。
首先要对自己升起慈悲心,充分的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受伤,看到自己恨的原因。同时看到自己在这么差的环境中,竟然没有选择恨,却要鼓起勇气选择爱,学习爱,这又是多么的难得。
爱是一种选择,是超越本能的选择。选择爱,也就拥有了幸福,愿我们都有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