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我们都需要与他人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也许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实际上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例如一位母亲对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的谈话是“暴力”的,同时提供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坚信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谈话方式会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同情与理解。
非暴力沟通不是谈判的手段,它的原则是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前几天读书群里开展了短暂的小辩论会,关于读书重质量还是重数量。
缘起一位朋友发的一句想激励大家的话,大概意思是:作为一个读书群,群里大多数人一年却没读那么多书,大家应该多读书涨姿势。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点要素去沟通,或许大家会很高兴的赞同和采纳。
四点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非暴力沟通过程:
1、什么是我的观察
2、我的感受如何
3、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作者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在巴勒斯坦被邀请去参加之前称他是“谋杀犯”的男子家的斋月晚餐,那我们也应该可以做到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不是吗?
我们都想生活在有爱的社会中,而有什么因素会蒙蔽了爱呢?作者给出几点: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经常听说家长训斥孩子“你看谁家某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给你请家教,你也不好好学习”,“把剩的饭吃干净”,当这个时候,家长们对孩子还是爱吗?如果你认为这算爱,我们意见不一致。
当我们对别人说“我觉得......”,对方留意我们的愿望,更多的是被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
例如“我觉得你们应该多看些书”,“我觉得你应该注意你的说话方式”。请区分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一般有四个选择:
第一种,认为自己犯了错;
第二种,指责对方;
第三种,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种,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例如“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出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带孩子旅行”。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为了使这种手段奏效,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一个人可以主导另一个人的情绪。那么,如果一个人可以激怒你,这个人是否算控制了你的情绪?如果一个人可以控制你的情绪,你还是你自己吗?
学会倾听对非暴力沟通很重要。因为人们习惯性的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纠正。倾听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在赞扬他人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虽然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不自在,但绝大多数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如果无法向那些对我们的一生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人表达感激,我们会感到多么悲哀啊!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可以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好书。2017年,新的一页已经翻开,愿大家可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使家庭幸福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