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没有确切宗教信仰的人,虽然奶奶和妈妈都是虔诚的信徒,但少年的我,总把她们的行为归为封建迷信,很有些不屑,认为这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村妇女浅薄的精神寄托而已。
慢慢长大,看母亲数十年如一日的敬奉,早晚一柱香,磕头,祈祷,有时还会吟唱诵经,会感动,也会在母亲的建议下跪下双膝,肃清杂念,默默许愿,祝福家人喜乐安康。
中学时,有天晚上听广播,说不清是那类节目形式,讲的内容是少林寺僧人的一日生活,从清晨到黄昏,香火缭绕,木鱼声声,打坐、诵经、练功,一切活动安然有序,在佛教音乐的渲染下,世界沉浸在祥和的时光之中,不急不躁,平静安好。
自此,对佛教心有牵念。
这些年,读一些书,浏览一些网页,与周边人讨论交流,慢慢的对宗教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外出旅游,遇到寺院、庙宇会安静的上香,也能在众神的目光中读出笃定与安祥。
记得塔尔寺之行,看到佛教信徒行磕头礼。他们将双手合十高举头顶,之后双膝下跪,全身匍匐、额头触地,双手直伸,然后收缩起立。如此循环下去,据说持续时间不等,有的几天,有的数月,有的则是长年。
没有虔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平和的心境,很难把这繁复的礼仪从容的做下去。最初是震惊于他们的行为,慢慢的会去理解。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有人为钱,有人逐利,有人一世忙碌,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还有人卑躬屈膝一辈子,享受着只是名利带来的虚荣。但又有一些人,甘愿俯下身子,或者擎起双手,成就他人的梦想。
我虽崇尚佛教,却也仅限于心中有佛而已。心存敬畏,心怀善念,没有能力去捐助,就举手之劳行些力所能及之事,买一件路边老人卖的手工织物,把空的矿泉水瓶送给捡破烂的长者,在市场,不与自食其力的菜农讨价还价,看到卖艺乞讨的残疾人,放下几块零钱。做这些时,不以“积德行善”之名,只是把自己视为生命的尊严分享给他人,谁也不愿意被施舍,而更愿意自食其力养活自己。
信仰可以是救国救民,积德行善,但具体到生活中,具体到个体,也许就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被教育的主题更多的是展现自己的锋芒,这没错,但更需要的还是拥有悲悯之心。力所能及帮助别人时,不居高临下,不存在优越感;无能为力时,以缄默来表达尊重和同情。窃以为,一个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人,一个事不关己亦能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即使平凡如草芥,其人格的光辉,也可以照亮他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