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尝试了很多种戒掉拖延症的办法,最后终于成功了,时隔两年,还依然保持着。
相信我,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没错,就从你看这篇文章开始!
记得我之前决定去健身,在正式开始前,足足墨迹了长达半年之久,现在想来还挺尴尬,每次要健身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逃避,还很擅长找借口,事儿也挺多,不是喝杯咖啡,就是去拿快递,刚想行动,手机突然弹出来一条热点新闻,彻底揪住了好奇心,一条接着一条的看,根本停不下来,就这样,一天过去了,晚上表个决心,第二天继续假装很忙,一眨眼,半年时间也就晃荡没了,更苦恼的是,健身的想不断的在脑子里盘旋,不停的怨自己又逼自己,到头来,什么没做,还被无休止的内耗弄的身心疲惫。
写这篇文章前,特意翻了些资料,总结拖延症根源,解释最多的就是因为懒,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对,拖延症是对事不对人,每个人都有效率很高或很低的时候,如果真的懒的话,玩一天游戏也同样累,说到底就是没有找到可替代的快感罢了。
也有更专业的分析说,拖延时:
大脑是怎么反应的
思维是怎么转换的
认知是怎么定位的
心理是怎么波动的等等……
这就比较滑稽了,如果真有功夫研究这些,那就不会拖延了,所以,大可不必弄清楚是哪条神经在捣鬼。
咱们简单点,就是你有「想做和能做」的事情就可以,剩下的就只是怎么开始就行了 。
当然,你也不能想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没希望也就没法坚持,毕竟我们是在谈拖延,而不是在谈信仰。
比如你想去健身,也能健身,只要行动就能看到效果。
总之,你想做的事情可行性要高!
符合了类似条件,那就没问题,如果你什么想也不想,那就先收藏,等想好了再看。
好~我们来说重点~
一、先难后易先做你认为最难的事情,前期吃力点,但绝对值得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帮我们达到四舍五入的效率,后面再去做其他简单的事情时,基本靠自身的行为惯性就能帮我们完成了,就像我平时健完身再去阅读,基本毫不费力,这样就有可能花同样的精力,而培养多个习惯,和处理工作任务是同理,如果先做简单的,再去做难的,本身当时就比较脆弱,很容易下意识的退缩,最后得过且过,结果还是拖下去。
二、浅入深出
先做起来再说,这是为了降低我们启动的压力和负担,更容易上手,比如我每次要健身的时候,会告诉自己今天不练也没关系,先把运动服穿上找找感觉,这样一来我的注意力就从(今天要不要做)变成了(我在做)然后就是我(如何做)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也就不知不觉的动起来了,这也是利用我们讨厌半途而废和计算成本的心理,因为我总不能再把衣服换回去吧,既然这样了,那就好好锻炼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今天也开始了,但完成的质量不好,没关系,此时别逃避,也别逼着自己去对抗,这是非常痛苦且低效的行为,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通常,做错,后悔是暂时的,不做就永远后悔,两者取其轻,开始最重要,保持循序渐进就好。
三、找到快感
做事情的时候,要尽快找到你想要的,这会产生快感,有机会上瘾,让执行动力更充足,也是持续下去的保障,效果越实际,快感就越明显,建议选择实用性强一些的事情去培养,当下或未来都可以,如果你只是看别人说英语挺酷,也想计划两年学一下,这显然不能长久,因为不扎实,比如健身后精神状态变好,写文章被点赞,学的新知识用到工作中,就是要这种肉眼可见的快感来刺激我们持续前进。
四、注意量化
习惯养成,规律为王,想让身体和习惯形成自动化,就不能看心情操作,比如计划阅读,原本定的1小时,状态好了,一口气读3小时,状态不好就翻几页,前后对比,就会疑惑为什么没有上次好的挫败感,所以尽量减少心理上的波动,因为做一件长期的事情,规律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策略就是稳中求胜,平静而守恒。
————————
就这么简单,你也可以试试,其实,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其本质都是习惯,习惯也都是习惯出来的,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谢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