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有效”教师

        翻开《有效教学方法》这本书的第一章“有效教师”。

封面

有效教师,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目标。何为“有效教师”?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而是提到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与有效教学相关的辅助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反思自我的教学,我做到些什么呢?

        1.授课是否清晰?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板书的设计,力求将每节课的重点停留在黑板上。

28.1锐角三角函数(2)板书

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板书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板书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与性质

但这仅仅是从教师的角度,把本节课的内容呈现给了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又掌握了多少呢?

        我们老师常常会反问自己:我这节课讲得挺到位的呀,怎么学生练习都不会呢?可见,只把课堂知识条理地呈现给学生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要思考如何将知识清晰地传递给学生。

        2.提问是否有效?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课堂中,有的问题是为了探究新知而设置的,有的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提出的。

反比例函数章起始课PPT

        最近听了一节《反比例函数章起始课》。授课教师在给出5个函数解析式后,问到:以上函数解析式中有何不同之处?能否把它们进行分类?在磨课期间,有老师提到,能否将其改为:上述函数解析式我们学过吗?你能否把它们进行分类?后来仔细思考了这两种问法:

        (1)第1种问法比较开放,学生可以从式子的结构发现不同,也可以从是否学习过这些函数的角度去理解。

        (2)第2种问法就比较明确,就是引导学生从是否学习过这些函数的角度去理解。

        至于哪种提问更有效呢?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这种问法既可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同时如果在课堂上能进行适当引导,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另外,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一些问题:对不对?是不是?听懂了吗?要不要再讲一遍?(我常常也会这样问)或许这已经变成我们的口头禅,但或许这可能是我们对课堂的不确定、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可以利用IRS反馈系统进行当堂检测和反馈,结合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情,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

课堂检测数据反馈

        但在这块的运用上确实也存在不足,我们更多是在公开课中使用。由于我们的一些顾虑,我们常常选择不用。或许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究竟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在平时的备课或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多反思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可以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除此之外本周还学习了林水啸书记关于《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讲座。在听课和评课中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在此也和大家分享下我所摘抄的一些笔记。

        以上就是我最近的一些学习体会,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