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七。
一直想看这个电影来着,结果拖延症福分不浅,有幸让我先看了书。故事在一个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家庭展开,主角是家里只有11岁的女孩子帕瓦娜,在女性不得独自出门的禁令下,不得不装扮成男孩,代替无故被抓的爸爸养活一家人的故事。她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于是成了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后来这部被提名奥斯卡的电影《养家之人》终于上映了!它的制作团队是曾经创作过“帧帧可屏保”的海洋之歌》的爱尔兰动画工作室——“卡通沙龙”!比起这些,其实整部电影最震慑我的,还是它沉重的现实背景。
因为阿富汗仍然不断的有爆炸事件发生。
所以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无论帕瓦娜拥有何种卓绝的勇敢,故事的走向都不会是在历经磨难的高潮后迎来平静的“happy ending”。这让“勇气”更多地透露着顽强和悲壮。
这个故事改编自加拿大作家黛博拉 · 艾里斯的同名小说《养家之人》
之前,看小说,我喜欢里面的一些情节:帕瓦娜是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决定剪短头发扮成男孩;妈妈在爸爸被捕后,伤心到几天卧床不起,全凭几个孩子自生自灭;姐姐经常和帕瓦娜拌嘴,数落她不够勤快……(但最后还是禁不起诱惑看完了电影。)
她们的勇气更多地是因为“不得不”,她们不是女英雄,而是有缺陷的人。如果可以,我更愿意看到阿富汗的姐妹们在茶余饭后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斗嘴的故事。希望她们永远不要有机会在匕首面前露出坚定的眼神。
当然对于电影来说,一条贯穿故事的主线是——救出爸爸。
而在相对缓慢的小说里,活着、吃饱饭,对帕瓦娜一家来说,是更急需解决的问题。小说里的帕瓦娜更像一个“养家之人”。她为了赚到更多钱,积累做小商贩的本金,跑到废墟上挖人骨去卖。
原来,没有比想办法让爱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容易赋能的事情了哇!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亮点,就是将哥哥死去的故事变幻成小男孩战胜“象王”的传说,同真实世界的故事穿插着出现。
哥哥的去世是深埋在帕瓦娜全家心中的战争创伤,在她的故事讲述中变幻成勇气的源泉。越是在枯燥贫瘠的环境中,故事中的想象世界,越会像希望灯塔一样在心中点亮。
就像帕瓦娜和她的小伙伴(我忘了叫什么咯)坐在战争废墟上手握的那张照片。也是她们在这个窒息世界的一扇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永远不灭的渴望。而故事、艺术,又都在人们感到最绝望的时候回应着他们的渴望。
所以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它们让那个战火不断的国家的遭遇变得更具体、更可感知。
我尤其喜欢放在小说开头的莎士比亚名言: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帕瓦娜远远望着矗立在街那头的山,那是她最喜爱的一座山。
“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全家搬来时,帕瓦娜就问过爸爸了。
“叫帕瓦娜山。”
“你干吗骗小孩子?”妈妈说。
“山的名字是人起的,我是人,我就把这座山命名为帕瓦娜山。”爸爸说。
听了这话,妈妈让步了,笑了起来。爸爸也跟着笑了。帕瓦娜当然也笑了。玛利亚姆不明就里,也跟着大家笑了起来。就连一向最爱生气的努莉亚也展开笑颜。全家人清脆的笑声仿佛爬上了帕瓦娜山,接着又飘回街道上。
一段关于山的名字的简单对话,一段同样简单的笑声,已经把一家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而其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笑容又透露着饱满的情绪,感染着读者。开头这一段,确实很惊艳,从描写的方法到氛围,结合背景的渲染,是很美好的。
我也很喜欢电影里每一个独立、勇敢的女性,帕瓦娜,帕瓦娜的妈妈、姐姐、好朋友肖西亚。她们自己做出决定。她们通过文字来解决各种问题:她们写信给监狱长,写信给表哥求助,在集市上代读文字和代写文字谋生。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电影里的人用故事来抵抗过于灰暗的现实。故事是可以让我们平静、快乐,并赋予我们勇气的呀!帕瓦娜并没有改变现实的神奇能力,到最后,他们一家人仍然要艰难地生存,但好朋友肖西亚改变了帕瓦娜的故事,那紧紧跟随在身后,令人恐惧的未知力量,因为肖西亚变成了一匹可爱的老马。也因为肖西亚,故事里的男孩有了名字:苏莱曼。帕瓦娜因此找到了最后的战胜象王的武器,她也等到了她的爸爸。
ps:因为有朋友说我比较适合影评,所以那就试试呗!
今天和妈妈去医院,往返路上坐了很久的车。在车上,我跟她聊了很久,内容就不便写出来了,但大致主题居然跟这部电影出奇的相似,因为妈妈说了一句“活着,就是要想办法让爱的人活得更好啊。”
真的超级暖心。
其实公众号已经诞生了,请原谅十七,因为不太会操作,以至于现在都还没有习惯和了解怎么在上面发表文章,但相信我,我会努力学习,尽快把它弄好的,加油!十七。
为了爱的人,早点休息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