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已经七年半的时间了,而我就在刚刚才加上初中班主任的微信。还是在一个偶然的初中新建群里发现的。
不知怎的,脑海中忽然循环起大学室友常用的语句“我闺蜜说.....,我初中那几个关系好的......”。好像身边的人都有几个小学、初中、高中关系比较好的、保持联系的朋友。
我努力翻看着自己的微信好友,刷了一遍又一遍,却发现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12年的时间,没有一个一直联系的朋友。
我瘫坐在椅子上,不住地问自己为什么。闭上眼,上学时的一幕幕都在脑海中回放,我看到了那个每天埋头做习题的自己、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觉得丢人而不敢在教室走动的自己、那个因为学习心情不好而和关系最好的朋友闹别扭的自己、那个因为好朋友成绩比自己好而心情不爽疏远对方的自己......
我吓得睁开眼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难道之前的我是这个样子的?可是那时的我却浑然不知,那时只有第一的成绩才能让我快乐、才能让我不孤独。
01
从小街坊邻居就夸我懂事,老师因为我成绩好而偏心,同学因为我成绩好而羡慕。心里便慢慢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视成绩为一切。
我变得孤傲、变得看不起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变得只和成绩好的同学说话、变得认为同学的喜欢是理所当然、变得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成绩好......
小学时,因为成绩好又是班长,我享受着老师的偏爱和有事没事的开玩笑式的“搭讪”,甚至在心里暗喜。
这些年好像都有一个铁律,我把老师的喜爱看得比同学情要重,而在我看来最得老师喜爱的方法就是成绩好;不巧的是每到临近升学考试的学期里我就总是成绩下滑,最后以一个自己觉得很丢脸的分数告终。
因为成绩而形成的自我优越感,一旦被现实撞击,就容易支离破碎,甚至怀疑自己一无是处。因为考的不好,不好意思联系老师和同学,就只能躲得远远的,所以多年的朝夕相处剩下的只是一份不满意的分数。
02
上学时的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时从来不看“闲书”,因为是寄宿学校,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只有教科书。
所以上大学前,我对苹果手机只限于知道有这么一种手机的存在而已;对生活中的很多常识甚至都不怎么知道。
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就像是个书呆子,但是那时甚至还觉得自己的状态很好,心无杂念。
正是这种所谓的“心无杂念”,让我与世隔绝却不自知。
03
前段时间看过一部电影《十七岁,也会痛》,在临近高考之际,新来的老师发现这个成绩很优异的班里没有人情味,要求大家两两结成同桌,一起进步并且每次考试不再宣布名次。
当时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一颤,在高考前夕这样折腾不会影响成绩吗?老是这样做真的对吗?这是一次多么大的赌博,拿30多名学生的未来在赌。
现在我明白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下,会让人更有力量。正如,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04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不会为了得到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羡慕而一心只有成绩,也不会因为好朋友的成绩比自己好而闹别扭。
现在才明白,与强者做朋友才能更强。闭门造车的后果要么效果不佳要么走火入魔。
将来我一定会告诉我的孩子,学校里不只有成绩,还有更多比成绩更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