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大学章句》
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一直陷入朱熹的学说出不来,他“龙场悟道”之后为什么说“心即理”变得这么重要。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就是“心即理”,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你现在明白王阳明这句话的背景了吧。“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而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一下倒过来了,因为朱熹让你“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就是心是心、理是理,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要谈“心即理”。
02 心即理,理即心
朱熹他也承认人心有灵,但是他同时又说万物有理,我们现在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说我们是有灵性的,有的人会说可能真的有上帝,有的人说可能真的有灵魂,他在承认这个的时候,他同时又说万物是有理的,虽然说我有灵魂,虽然说可能有个真我,虽然说可能有上帝,可是万事万物的运作它内在是有道理的。刚才我们说的人生的三大主题,你想让自己的家过得好,这确实是有原理的,你必须要懂得,比如说你要研究一下你老婆,她是来自金星的,你是火星的,你不了解金星人的脾气,你怎么跟她过的好呢?或者说你是经营企业的,你得懂企业怎么经营,你不懂企业怎么经营,怎么把企业经营好呢?你看这就开始了,就是他承认有个心,但他同时承认有个理。
03 无为无不为
“龙场悟道”的关键是“心即理,理即心”。也就是说“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是石破天惊的一句话,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为什么他要说这句话,因为在那个时候都是向外求理,现在还是向外求理呀。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因为你的“理未穷”,所以你“知不尽”。为什么你的知识不够,是因为你学的不多,这就是朱熹这个话现代版的翻译。
我们现在也是这么教孩子的,你为什么懂的“理”不多?因为你知识不多,你社会经验不多。而现在王阳明告诉你“心即理”,你根本不需要去学什么理,怎么经营家庭——心告诉你,怎么经营企业——心告诉你,怎么教育孩子——心告诉你,它通晓一切,这就是无为无不为。
——节选《传习录》第20集之事事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