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城最好玩的事,就是找寻藏在各个角落里的好地方。因为地儿大有趣的人多,所以有趣的去处也特别多,不一定走在哪条街巷里就偶然遇见一处。
因为中秋节前逛了一些书店,就计划中秋后去ONE艺术周看展。艺术周展厅在内务部街、史家胡同、灯草胡同和本司胡同等几条平行的胡同内。看完了内务部街,雀跃的走进史家胡同的时候,便被一个基本看不到标识的店吸引了进去。
进去一看,目之所及,都是上好的茶器,茶叶,一些中式棉麻的手工服装和装饰。C先生和我都很是惊喜,像是找到宝藏一样。他眼睛直勾勾的开始一个个仔细去看茶器的做工,釉色,质地,店员便开始一一给我们介绍C先生所拿之物的来历。这个是老板从意大利淘到的,那个是老板从台湾一个烧陶大师那里收来的,纯手工柴烧,那个是老板去日本带回来的......如此这般,我便渐渐失了兴趣,不一会儿便出了门。
东西却是美,但带了炫耀便多了份俗气,好像喝个茶必须用怎样的规格,影响了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有的人虽五官精致,时时刻意卖弄,并认为就自己这样的才算好看,终是让人反感。
今天独自穿越半个城去了国贸附近的一个茶事空间,却一不留神在那逗留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里喝了一款舒心的红茶,聊了一场畅快的天。
因为这里,是个真正喝茶的地儿。
一个空间布置的样子就是人心间的映射。
从空间布局上来说,偶遇的小店虽然物件精美,但拥挤杂乱,一种很满的感觉。店员看似不经意却透着自傲的解释更是印证了这句话。
而这个茶事空间如同中国水墨,多处留白,关键处点睛,看似随意,却又带着无尽的韵味。它让你觉得所有的这一切美,都是为了给你提供一个喝茶的环境和心情,你和茶才是主角。
物质空间之外,这里的茶师也与众不同,她就像一枝白玉兰,静静的坐在那里,与周围空间融为一体,一边泡茶一边随意的聊天。让人自然的放松下来安心享受喝茶的乐趣。
我们从日常喜好开始,聊了八卦,电影,最终回到了茶上,聊到关于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看得出,她是一个资深的茶师。我向她讲了偶遇小店的经历,她说喝茶这件事,其实没有那么高深,也不必要给自己设置禁锢。之前有一个茶客,盖碗用的好好的,周围人说了句要用铁壶,她便打算花钱买铁壶,茶师知道原因之后却不卖给她,说等她哪天自己想用了再来买。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就算买了回去也发挥不出价值。
这话我极认同。
喝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拿紫砂器具喝茶是一种喜好,拿铁壶器具喝茶是一种喜好,同样拿玻璃器具喝茶也是一种喜好;坐下来找个雅致的地方喝杯功夫茶是一种喜好,拿保温杯泡一杯茶叶拿到办公室喝也是一种喜好。
没有高低之别,不过都是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而已,怎么舒服怎么来。
包括茶器在内的一切空间布置摆设,都是为了给喝茶这件事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可以让人放松的融入环境,专心的去享受茶和当下的心情。
看见别人怎样做,盲目照搬,就是给自己设置了莫名的枷锁,失了平常心,反而失了本来的意义。
我有时候喝功夫茶,有时候也会犯懒,用一大肚子玻璃壶,喝红茶和普洱,偶尔也泡水果茶,酸酸甜甜,心情不也是美美哒?
所以说,茶器赏心悦目当然好,可是喝茶的心情才最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