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尽可能多地收集需求
首先,不拒绝任何人的需求,不管这个人是用户,同事,老板,朋友或者毫不相干的人,此过程与头脑风暴差不多,以获取需求的数量为唯一目标。
其次,从各个渠道收集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内的反馈系统,其他系统如微博,贴吧,知乎等,因为不同渠道的用户特点不同,用户反馈的渠道,同时也是用户接触产品,品牌的渠道。我们认真对待用户声音就等同于在宣传我们的产品。
再次,需求需要进行有逻辑地进行组织,应保证可以方便记录,检索,避免遗忘,还需要不断地组织良好的需求池来观察产品发展阶段的状态,结合长远目标,进行决策。
(1)平常记录的方法,可以按照用户使用产品的环节来记录,以教育类产品而言,比如“用户登录”-“用户作答”-“用户提交”-“用户查看分析”。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诉求,这样可以方便记录。
(2)记录的工具,本人之前使用过tapd,worktile等工具去记录,但其实一个简明的excel就能满足这个诉求,大家可以选择适合的工具。
最后,需求是符合“二八原则”的,80%的人提出的都是20%的需求,在关注主要的需求之外,其余长尾的需求,更需要产品经理去关注,因为长尾的需求,才可能有更多的创新点。
2 需求背后的动机
假如老板提出一个不合理的需求,如何说服他呢?
第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比如老板是不是想通过这个功能,获取更多用户?
第二步:从当下的局面考虑,从产品长远发展考虑,在获取新用户的目标上能否达到一致。是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步:采用老板的方法获取新用户,会有什么问题,有哪些积极的作用,有哪些消极的影响,性价比如何?
第四步: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获取新用户,有没有办法作用更大,实现起来更简单,负面影响更小?
这里的逻辑就是,在某个层面无法达成一致时,往上推一个层面,在目标层面或者更深的层面达成一致,然后分析两个目标的路径是否一致,目标和路径一致,就更容易沟通,同时在沟通中,辅以数据和调研情况,尽量将主观的讨论扩展到客观的分析说明上,这样就不会争辩得不可开交。
3 评估实现需求的影响
(1)实现某个需求,会影响什么?
(2)有什么利弊
4 角色,场景,流程
角色:对同一个功能,不同角色的需求不一样
场景:分析需求真实发生的场景,考虑实际情况
流程:分析满足需求的关键路径,判断是否满足
用户心理:用户在使用时,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如是高兴还是沮丧等。
5 符合产品目标
产品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产品眼下需要实现的目标,如果满足短期目标,就会立刻产生效果。
长期目标:是产品战略和定位,通常是需要一年甚至两三年实现的目标,如果需求满足长期目标,则会逐渐积累,逐渐满足。
通常来说,我们应该着眼长远,去实现那些符合产品长期目标的需求,长期目标与产品的品牌定位和战略挂钩,如果打算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产品,产品经理应该在日常多思考,即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投入占比最好是1:1,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6 四两拨千斤
目前大部分行业的竞争都是红海,差异化竞争的概念已经相当普及,我们可以如下做。
(1)用户的需求重点:通常是需求痛点,也是用户迁移成本所在。
(2)竞争对手真正薄弱的地方:不要放过竞品的每一个弱点,并不断地放大这个弱点。
(3)自己能发挥巨大优势的地方:结合上面两个考虑,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7 为了口碑满足需求
用户口碑对互联网产品的影响越来越大,口碑可以让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例如知乎,哔哩哔哩,小红书,keep,都是拥有良好用户口碑的产品。用户口碑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超出预期:超出预期也就是给用户带来惊喜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1)快,如结合时事热点的宣传和运营。
(2)深,如在产品设计层面做到极致,在用户反馈层面,做到最好,如此便会给用户留下很深的印象。
(3)不同维度,用户的预期与产品带来用户的感知处于一个维度时,比较难产生惊喜,可以考虑不同维度的惊喜。
第二,乐于传播
用户口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户会在自己的社交圈内进行传播,比如云音乐的年度歌单,支付宝账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打开眼界,背后的心理是好奇心。
(2)展示自己,背后的心理是爱现。
(3)感同深受,背后的心理即共鸣。
第三,大体量用户
满足大体量用户的需求,会产生更广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