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蓓老师2025年的新书《静静地,改变了》,探索了自我的建构与解构,自我成长的路径,禅修与心理成长的关系。是杨老师毕生心理助人专业经验,和30年禅修体悟的结晶。
于我来说,这本书是一捧暖玉,也是一枚宝镜,更是一张珍贵的心灵成长地图。

一、一捧暖玉
竖排、繁体,丝毫没有妨碍到我,这样一位横排、简体字阅读者,对它的阅读意趣。足见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
杨老师的文字如珠玉,温润、凝练、精准。内容系统、有深度,如一杯琼浆。舍不得大口喝,囫囵吞枣,会让我觉得可惜了。
我选择,躺在软软的皮沙发上,时停时读,体味它给我带来的感受、情绪、想法、启发。如捧一手珠玉,每一颗,都值得慢慢品味。
当然,个中的滋味,自然不止暖、欣喜。杨老师的文字、故事、洞见给我带来很多其它的感受。
二、一枚宝镜
有的时候,读着读着,悲从心来。这时候,我会遵照老师在第4章,介绍的方法,体验自己的内在,与“实有我”连接。去感受自己这个“悲”。 慢慢体会到自己内在婴儿爱而不得的悲,感受到了自己压抑的悲伤。顺着自己的感觉,用黄鑫老师的意象造诗,我会写下文字,共情到了自己的压抑、悲与抑郁,让这些感受流动。
湿湿的雨下着
滴滴答答
乌黑了白云
压低了天空
阳光照不进万物
大地不再滋养
成了沼泽
成了桎梏
何不
来一场电闪雷鸣
让它下个够?
下个清透?
让天空的本色
显现
让万物
享受阳光的滋养
有的时候,读着读着,我会不自觉地往前翻,看还有几页,可以读完这一章。这是我阅读书籍时,反复出现的习惯性模式。之前也探索过,但不是很清晰。
杨老师的文字,有种安静的能量,让我可以反复体验自己,急着看完的“急”。体会它在我身体的感受:能量向上,热、酸,呛。体会它的意象:火。体验它的意象动作:从心胸伸出一只手,要抓取,握紧。如此有种掌控感,抓握感,带来安全感。就像婴儿那样的抓握。这个动作加上金光闪闪的被抓物,给我成就感。我明白了,自己内在价值感、安全感的缺失,这个“急”源自何处。
就这样,我读得很慢。在这个慢的过程中,我一点一点照见自己。老师的这本书,对我起到了一个宝镜的作用。
三、珍贵的心灵成长地图
杨老师认为,当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在不自觉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满足家庭、社会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努力做一个“模范生”。杨老师在63页写道:“……模范生,其实就是社会控制下的一个成功模组”,我们一路走来,都要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人、善良的人、友善的人、有能力的人”。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拥有“成功”的、“圆满”的人生。“削足适履”一般, “一层层”地去“适应社会规范这双鞋”,毫无不自知地,沉浸在“角色我”里。
“角色我”,是“假我”,是我们为了适应社会,求生存,操控环境,戴上的面具。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面具。众多角色相互影响,且角色之间,有着不同的期待标准。很多时候,这些期待标准,相互矛盾,互相冲突,自我在里面拉扯,造成了我们内心的痛苦。
这些痛苦,让我们开始向内看,开始认识自我。杨老师在第五章(110-124)详细介绍了,从角色认识自我的七个阶段。从中,我看到了自己在第四阶段,我的主体性还比较弱。这让我有了一个清晰感,同时也知道自己要朝什么方向发展。
书中146页,“禅修与心理学的交互作用”那部分,给了我很大的洞见。让我体会到,自己目前处在抑郁、虚弱无力的状态的意义。明白了,目前像猪一样,躺平的状态,是对一向要强的自己的滋养,是我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减轻了我的内疚,也让我更加清晰了路径,心中的情绪和困惑的谜团有了松解。
由于我目前所处的状态,书中最后部分,我读得似懂非懂。161页关于空的阐述,我读的时候,感觉有电,流过身体,虽然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为何?。我想我的身体和潜意识,应该是接受到了触动我的信息。我可以做到放一放,而不是让自己陷在思考里。
读到171页“修行到底在修什么?”,感慨,活出真实的自己,人生就有了意义感和价值感。杨老师后记里,“人生七十才开始”这句话,给到55岁的我莫大的鼓舞。
杨老师的这本书,深入浅出,静水流深,博大精深。帮助我们,从自己日常的点点滴滴入手,去回答人生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如何活?”。既有理论,又有个人的体验、见解,还有各色丰富、感人的故事。是一本探索心灵、自我修行、成长的秘笈与宝典。值得反复品味,随身携带。马上要出门旅行半个月,准备带上它。
我目前,处在一个严重退行的状态。意识比较散乱,零碎碎就写上这些。感恩黄鑫老师,把这本书推荐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