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曾用名《初见的印象》,看完全书就心领神会地认为还是现在的名字更为贴切。
莉齐的偏见和达西的傲慢,始终贯穿全书,直到他们各自反省,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和对方的真实,这才放下不合乎事实的成见,也才意识到感情上由厌到爱的变化,从而达到了读者和主人公情感上强烈的共鸣,也成就了奥斯汀笔下最受欢迎的爱情故事。
毫无疑问,《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无论从故事结构、人物设定、语言精炼程度,还是从情节构思、世俗认可度、较强的可读性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体现了奥斯汀笔根不辍达到的文学水准,以及同类故事的极致魅力。
我一直觉得生活本身就是文学艺术,只是我们没有能力还原而已。我们更喜欢谈拔高,更喜欢加剧痛苦或者喜欢夸张,更喜欢谈典型性,从而低估了历史上各种平凡生活里的乐趣。
奥斯汀笔下的儿女情长非常琐碎,但又非常真实。通过她的作品,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还原当时当地的生活,并且从中尝到乐趣。
《傲慢与偏见》在讽刺功力上达到了让人叹服的程度。这种表达方式也最像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日常表达,用最正面的词语来表达内心最鄙视的情感。在贝内特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用妻子的愚蠢来为自己平淡的日子增添佐料,而且内心平静得令人诧异。这算是种跟过去的错误和解的方式吧!
95版的电影也为本书的魅力增加了具体的形态,正是因为本书作为代表作,具备了优秀电影所需要的一切素材,因而堪称原著和电影互相成就的典范。
再来说说原著作为代表作的魅力,尤其是人物分析,就可得到令人拍手称快的阅读乐趣。
先说莉齐,作为贝内特先生最宠爱的二女儿,却不受到亲母贝内特夫人的偏爱,甚至对她还抱有偏见,认为她既不够听话,又不够淑女,也不够世俗,恐怕会变成一个累赘。
莉齐是一个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很有主见的姑娘。这得益于她的聪慧和较强的个性。这与她大姐简的性格完全不同,简是一个善良温柔的姑娘,总是为别人着想,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
这俩姐妹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并不妨碍她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她们是天赐的彼此最衷爱的知己,一对让贝内特先生自豪的姐妹花。
贝内特先生如果只有这这两个女儿的话,那生活就只剩下乐趣了。因为贝内特夫人的愚蠢和狭隘以及俗气得令人厌烦,都是可以用她不懂的嘲笑来化解的,反而给贝内特先生增添了生活乐趣。贝内特先生愿意在书房以外的地方享受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忍受贝内特夫人和另外三个女儿的聒噪。
但是为了要个儿子,结果非但没有逃脱被限制继承权的残酷,还得忍受三个跟贝内特夫人一模一样的小女儿的折磨,这恐怕是贝内特先生天天躲在书房里闭门不出的主要原因。
贝内特家虽然谈不上富贵,但也算是小康之家。贝内特夫人有管家,还有佣人,也能在家里接待像柯林斯先生那样的亲戚,并且还得到了柯林斯先生的交口称赞和千恩万谢。当然,这里面也不乏对贝内特先生去世以后就可以合法继承他全部财产的诚惶诚恐,还要对此表现得较为克制,也是柯林斯先生感到极其为难的事。
柯林斯是贝内特先生的侄子,是五个女儿的表哥,按照当时的限制继承法,他将是贝内特先生的合法继承人。贝内特先生去世后,他的妻女将不能继续留在家里生活,除非柯林斯先生大发慈悲,娶了哪个表妹。
柯林斯能想到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也是出于他口中的道义,甚至是正义。作为牧师的他,已经获得了牧师住宅,还有金主大力提携,完全具备了享受闲居生活的资格,也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挑选一位夫人。
如此一来,就要闹出笑话来了。
幸亏大女儿简已经被‘名花有主’了,虽然彼时他们还不知道宾利先生和简的爱情道路既险又长,但是贝内特夫人认为宾利先生就是简的私有财产,迟早都是她的。
这对简来说倒不失为逃脱厄运的机会,不然以她的性格,万一成为家庭的牺牲品,嫁给愚蠢的柯林斯先生,那可真要令人扼腕叹息了。
幸而不幸,莉齐成为了柯林斯先生的备选目标,理所当然得到了贝内特夫人的热情支持。她尽情幻想着两个大女儿一起出嫁的风光,以及小女儿们由此得到各种择偶机会的大好时光,根本无暇顾及女儿们自己的感受,再说那有什么重要的。
莉齐当然不可能答应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这是她性格使然,也是她第一次向世人展现自我,露出她的性格特点。
如果年轻姑娘因为被求婚而感到幸福,那一定是因为求婚者是她所爱的人。反过来说,如果感到烦恼,那可能是因为求婚者的动机和表现都和爱情无关。莉齐和柯林斯正好对应后一种情况。
柯林斯是为了找个姑娘结婚,这姑娘刚好看起来不错,符合自己那愚蠢世俗的判断,并且刚好可以弥补限制继承权带来的不幸。
虽然莉齐断然拒绝了这种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想法的自私愿望,但柯林斯并没有因为拒绝而止步,他以自己有限的智商断定,莉齐只是因为羞涩,还可能是因为矫情,绝不会真的会拒绝自己的求婚,毕竟这种联姻是对所有都人有利的大好事呀!
柯林斯先生怎么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宾利那种男人,不仅如此,还有达西那种男人,他们不仅尊重姑娘的选择,还愿意为了她们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性格。柯林斯先生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他有限的见识来看,他只要结了婚就会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幸福之人了。
柯林斯先生的愚蠢和可悲不仅如此,还会升级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案例。什么意思呢?退而求其次,这是想要达成某个强烈愿望的必然选择。为了得到,就得先失去。
柯林斯先生百般努力后,最终还是眼睁睁收到了莉齐根本不可能答应他的求婚的结果。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尤其是当一个人对结婚极其渴望的时候。柯林斯先生渴望的目光有幸碰到了夏洛特同样渴望结婚的目光,两束光一相对,一拍即合。
夏洛特在书里出场的时候是莉齐的闺蜜,两家也是常来往的邻居。用贝内特夫人的话来说,夏洛特家的女儿们相貌平平,赶不上自己家女儿们的美貌。
夏洛特和莉齐有过几次有意义的对话,也充分体现了她的价值观和择偶观,确实跟莉齐是完全不同的。她是普世择偶观的践行者,不奢望什么爱情,只希望在合适的时候找个归宿,不会成为父母的负担。所以夏洛特和柯林斯会成为一对,也就毫无意外了。
柯林斯先生当然喜出望外,毕竟他也算对贝内特家‘’仁至义尽‘’了。只不过贝内特夫人感到了某种被人夺去财产的感觉,既失去了嫁出去一个女儿的机会,又多了一份失去家产和安身之处的担忧。
既然莉齐不愿意嫁给表哥柯林斯,那么至少简可以嫁给宾利先生吧,贝内特夫人满心盘算着这件事,甚至口无遮拦地四处说起这件事,弄得四邻尽知了。
这时候宾利先生却急匆匆不辞而别了,而且声称再也不会回到内瑟菲尔德了。
这件事对贝内特夫人的打击可想而知,甚至对一向克制的简来说也感到非常意外,毕竟她也已经爱上了宾利先生,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对于不肯及时鼓励对方正确前进的相处模式,夏洛特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她对莉齐说,简过于克制自己了,宾利很可能因为得不到及时的鼓励而撤退,毕竟好感是短暂而虚幻的,如果不能及时顺利转化为正确的感情,那么也有可能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莉齐不以为然,不觉得这种观点会影响到简和宾利发展,毕竟她自己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又有相当的主见。这也包括她对夏洛特要突然嫁给柯林斯感到吃惊和不以为然一样,她始终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面对所有的人和事。
这本身也是莉齐智慧的象征,只可惜难免带着自己的偏见,很难客观公正地对待别人,处理事情。
这就好比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看起来充满人格魅力,但是具体说来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莉齐就是这样的人,达西对她的好感就始于那双美丽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后来也是因为她性格当中桀骜不驯的特质,并且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领悟别人的意图,作出正确的反应。
最基本的也是达西和莉齐俩人的三观一致,且都是个性很强的人,骨子里又极其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也相信自己能够拥有独一无二的幸福。
莉齐可能会说,虽然我如此平凡,但是我如此幸福。奥斯汀可能会对莉齐说,为了让你得到幸福,我为你创造了达西。
我们可能会说,尽管莉齐确实存在,达西可能只是创造出来的,毕竟如此完美的幸福本来就只存在于书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