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门的确切位置在南京长期属于有争议的话题。清朝和民国时期,玄津桥对面的城门一直被称为“西华门”,附近因而还有过西华门大街、西华巷。
其实,西华门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只要看看北京的故宫即可,因为它就是依照南京的明故宫兴建的。所以,如今南京市考古部门重新纠正了西华门和西安门的位置,应该算是有了定论了。但是,至今仍然还有人的观念难以改变。这里我也不再议论这个话题了。
我想说的是,如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俗称“西宫”)对面的西华门究竟毁于何时?这个问题,官方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我在网络中始终找不到西华门的历史照片,甚至还有人推断说,西华门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中。因而让我相信,南京明故宫的西华门消失的年代一定很远。
后来,我又找到这样一段文字:
西华门是南京明故宫的宫城西门,规格较高,三孔券门,其拆毁始于民国3年(1914)在南京成立的“江宁旗民生计善后处”,该机构计划通过变卖原来清八旗驻防城(明故宫)的城墙,用卖城砖钱以赈济原驻防城内由于清朝灭亡而失去活计的满人,至民国4年开始大规模拆除,这次“以工代赈”的毁城行为一直延续到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止,至此明故皇宫城墙和城门殆尽,西华门也在此劫难后销声匿迹了。直至1999年6月,南京的信息产业部五十五所在该所内住宅楼工地施工时,发现该门建筑基础,随即由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派员自7月至11月进行了发掘,清理出整个遗址东西长22米,南北残宽26米,由三条门道和四个汉白玉须弥座组成,其中除了北侧基座已遭破坏无存外,其余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现已辟为西华门遗址公园。
我在证明美军人员的合影在东宫还是西宫时,确认拍摄地点是东宫的证据就是大门对面的东华门,因为西宫对面是没有城门的。
可是,1月初,我在浏览“老南京”的博客时,突然发现了一幅日军占领下的中山东路照片,照片中西宫的对面清晰可见一座城门。这个发现,让我一下产生了巨大的困惑:难道西华门在日军占领时期也存在着吗?
面对这个发现,我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有人会对我证明美军人员的合影在东宫的推断产生疑问。后来一想,证明美军人员的合影在东宫我还是有底气,因为东华门在东宫大门的左侧,西华门在西宫大门的右侧(不久,在网友的帮助下,我又找到了新的证据证明是在东宫,以后再叙述)。
我把我的困惑以《请问这个城门是西华门吗?》发到了“南京城市记忆”上,希望得到知情人的帮助。不料一开始又引起了西华门西安门位置的争论。
“老南京”的博主枭犬留言说:那肯定不是西华门,至今西华门影像只见于清末。有说法是西华门毁于民国初,拆了明故宫城墙,售砖赈旗。但这也说不通,为什么值钱的城门底部大条石和石板没有被拆卖?我觉得西华门也极有可能是毁于民初的自然崩塌,因为从清末老照片看,西华门最为败落,可能塌后被人清理了城墙砖,底部条石门基就被顺手掩埋了,直至前几年被发现。
网友摸象瞽给出了一幅海达.莫理循拍摄于1944年期间的照片。他说:这个位置,应该是西华门(民国文献中称西安门),估计在沦陷期,因扩建机场拆除。这张1944年的赫达(也译称海达)照片,有东华门,但西宫前似乎已经没有西华门的身影了。
对于西华门因扩建机场而拆除我还是有疑问,认为沦陷期,因扩建机场拆除好像也说不通,毕竟西华门远离明故宫机场,似乎没有什么妨碍的。
网友摸象瞽找出魏特琳日记:在中山路的右侧好像正在修一个机场,许多好好的房子被拆了,以便有足够的砖头修路。(1939年4月11日)。摸象瞽说,西华门的命运值得想象。
网友摸象瞽显然下了一番功夫,他后来又评论道:南京文物局编的《南京明故宫》,推测西华门消失于1948年左右的扩建机场中,但没有明确的直接依据。日本人1938年起对机场有过大扩建,从军图看,西华门似在扩大后的机场边缘部位。此外,这一时期机场建设或其他建筑的用砖需求也会成为可能的拆城理由。
说西华门消失于1948年左右的扩建机场中,南京文物局的这个结论不知从何而来?在1948年的那个特殊时期,国民政府在南京不大可能再去扩建机场了。
网友枭犬又评论说:现在的西安门在熊猫厂对面,西华门只是门址遗存,这个不用再辩论了。我感兴趣的是,这个西华门被拆毁怎么一点明确资料都没有标明?民国建都后对首都历史遗迹是持保护态度的,怎么说没就没了?东安门也是,现在连遗迹都没了,是不是也有门址,到底位置在哪儿都不确定。
网友摸象瞽评论道:民国破坏文物的事也很多,包括有计划的破坏。总体上没有建国后的历次破坏更彻底,范围更广。西华门,从目前所见老照片及明故宫机场的扩建过程来分析,可能毁于日本人之手,历经战争、Z府更迭,资料零落,有待挖掘。东安门在清代地图中已无身影,应当也在满城筑造过程中消失。门址可以推断,看40年代后期军图,从东华门到都城墙原朝阳门址有条东西向道路,这条纬度线应能确定;此间还有两条南北向道路,可能是在过去沿皇城根内外的道路(或其中一条就是当年的城根)上发展而来,则城门所在经度线应当在两路之间。
1月17日,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发表于2007年10月12日题为《“西华门”错了 应是“西安门”?》的报道:
(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南京旧影》主编、历史学研究者)王能伟表示,明朝的“西华门”应该在今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对面。据他了解,他的朋友曾访问过抗战时期从安徽逃荒来南京的老人,他们在今天第二历史档案馆对面的地方种地,当时西华门还存在,老百姓称之为“三华门”,因为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只好称这里为“三华门”。后来日本侵略者扩建明故宫机场,将门拆去。建国后,曾在该遗址下挖出大量木桩,据说后来的鼓楼红霞布店和医疗器械门市部的部分门窗,就是拿这些木桩做的。
至此,我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对面的西华门被日军拆除于1938年和1939年期间,用于扩建明故宫机场。西华门城门拆除的主要原因是机场扩建中需要大量的建材,以便有足够的砖头修路,而不是利用其所在的地块。
为什么西华门的拆除没有文字记载呢?正如sunan293分析的那样,日伪时期的史料一般人是很难接触到的。
我还有一个疑问,既然建国后曾在该遗址下挖出了大量木桩,为什么没有进一步进行考古挖掘呢?为什么要等到1999年6月,五十五所进行住宅楼工地施工时,发现了该门建筑基础后才开始进行发掘呢?是文物部门一直不知道这个情况吗?
2012-01-18 11:31:45| 分类: 城市记忆
阅读(635)| 评论(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