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之前,我曾经是独立主义的拥趸,甚至考虑让宝宝一出生就睡她自己的婴儿房,和国内的朋友还推荐过婴儿房电子看护仪,可理论派还是敌不过实践派。在头一个月的实战中,就发现让宝宝自己入睡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其实对让婴儿单独睡一间房,有不少争议,现代法国独立主义思潮影响,是主张父母和孩子从小分床分房睡,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重新主张新生儿和父母一起睡。新生儿和母体分离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件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所以建议宝宝和父母可以先睡一张床,有利于建立最初的安全感。
我也就此咨询过我的儿科医生 :
"我不会半夜压到宝宝吗?"
"不会的。母亲有保护孩子的本能。"
"那如果孩子哭闹,我是否该让她先自己哭一会儿。"
"新生宝宝不存在任性的哭,她的年龄只能用哭声表达她的需求,饿了,冷了,不舒服了,或者仅仅是需要你的怀抱,不要吝啬。这个年龄她需要你满足她。"
有研究标明,一些成人没有安全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孩童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而留下创伤记忆。大批婴儿和成年人患上睡眠失调症,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睡眠调整中心,来治疗这些无情训练法遗留下来的问题。
让孩子孤零零地留在一间屋子里单独入睡,似乎也越来越多地遭到广大母亲和育儿专家的反对。他们极力推崇中亲的做法:让孩子跟着妈妈睡。
这其实是一个流传于世界各地文化的古俗,不仅有利于哺乳的方便、有利于母婴双方的睡眠,更会增进母子感m情联络与交流,增进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也为孩子留下快乐记忆。这样孩子得到与母亲更多的肌肤接触,对大脑的发育有得天独厚的促进。
人类学家蒙太古也就此题目曾有专著,他指出,婴儿有着无比强烈的对于身体接触的需求。 即使不和宝宝同床,很多父母都乐意让宝宝和自己睡一间屋子,爸爸妈妈睡大床,宝宝自己睡小床。
让宝宝单独一个屋子,不利于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甚至会增加摇篮猝死症的几率。试想假如宝宝一夜不在身边,频繁起床察看,自己也睡不安稳。除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之外,很多亚非国家的母亲几乎都让孩子和自己同屋或同床睡眠。一个饥饿的人是无法肩挑重担远足旅行的,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够胜任其他。同样,一个依恋感没有被满足、情感精神上处于饥饿状态的儿童,也无法独立。18个月之前的宝宝,还没有学会用哭声来撒娇,无论你怎样爱抚、亲吻、 拥抱他,都不会惯坏了他。对父母的依恋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会自动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如果妈妈为了自己省事,逼迫孩子遵循自己的作息时间,竭尽全力让孩子一夜睡到大天亮,最终结果不仅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且会因为厌烦孩子的起夜而情绪低落,这样两败俱伤。"
既然孩子每夜都要起来,就把这化作与孩子亲密交流的良好时机。做父母是24小时的工作。
为了我自己能放松,我也邀请另一半来分担照顾的任务。晚上奶完娃常常会让他哄拍孩子入睡,让她习惯跟着爸爸妈妈都能入睡。虽然如蓝莓爸爸说,父亲最初很难在母亲和孩子间插上角色,但那天看到她躺在他怀里安静的睡着,他坐在沙发上背着手休息,孩子就这样挂在他身上,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