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时,细心的网友会发现,人们的衣服前面总是挂着一块布料,就下面这样的👇
为什么衣服前面要挂个这玩意?有什么特殊的用处吗?
这个东西其实叫蔽膝,解开了长这样👇
存在即合理,蔽膝也不例外,它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这就要说到裤子的发展历史了。
裤子的历史
long long ago,人们是不穿裤子的,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为了保护关键部位,就用一块布围在腰间,这块布就是蔽膝的最初形态。
蔽膝的用处也就一目了然了,起保护作用,免得外出打猎或劳作时伤到了自己,影响子孙后代的繁衍。
到后来,人们有了基本的衣服形态,可以把裸露在外的大部分躯体都裹起来,蔽膝就被衣服取代了,没必要再简单粗暴地围在腰间了。
从最早可以追溯的夏商时期,可以了解到,大家开始两截穿衣,也就是上面穿一件衣服,下面穿一件裙子,这就是上衣下裳。
那蔽膝怎么办呢?就挂在裙子外面吧,这个时期的蔽膝,正式失去了它的保护性功能,反而进化出了装饰的作用。
就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一般的穷人有块布穿身上就不错了,这种不实用的蔽膝也就不再穿用。
上层贵族们则依然保留了蔽膝,并且在蔽膝的材质、纹路、图样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蔽膝也就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且延续到后世。
有人说,为什么不穿裤子呢?裤子的保护性更强啊?因为那个时候压根没有发明出裤子来。
没错,不管男女,裙子里面都是光光的,啥都不穿!
也因此古人走路会非常注重仪态,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坐下来也是标准的跪姿,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走光光。。。
随着裙子的变短,问题来了,腿冷怎么办?裙子它不防寒啊!
聪明的古人发明出了一种“胫衣”,就是俩裤管,长度到膝盖。
这个胫衣也叫绔,没有裤裆,也没有裤腰,只用带子扎起来就可以,它就是裤子的最初形态。
有一些富二代钱多得用不完,会用高级丝绸来做“绔”,这种人就被称为纨绔子弟,纨就是丝织品,是一种细绢。
问题来了,这个胫衣光有俩裤管,防寒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啥也挡不住,风一吹,关键部位露出来了,搞得大家都很尴尬,怎么办?
聪明的古人又发明出了一个东西——裈(kun),它可以说是一种四角内裤,能把关键部位遮住,长度到膝盖,这是人类第一次有裆的裤子。
当时少数民族和底层百姓也穿裈,不过不是“四角内裤”,而是“三角内裤”,形似牛鼻子,所以也叫“犊鼻裈”。
虽然有了裆,但是人们也不能单独穿这个裈,毕竟它的长度只到膝盖,单穿效果如下👇
这样穿同样不保暖,所以人们就在裈的外面套上胫衣,简单来说就是裈+胫衣的组合形式。从外形来看就跟后世的合裆裤差不多了👇
套在外面的胫衣也被大家称作是套裤,带子系在裤腿或腰间👇
到了秦汉时期,裤子就没再穿得那么麻烦了,而是上下连成一体,裤管变长了,不过仍然是开裆的,前后连腰,这种裤子也被称为分裆裤。
之所以还是开裆的,是因为古人穿衣十分繁琐,尤其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那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附件和配饰,穿脱极不方便,万一内急了,还穿着合裆裤,那可就麻烦了!
到了汉以后,合裆裤才开始有了市场,不过一直到唐宋,开裆裤也仍然有很多人穿,人们会把开裆裤叫做“袴”,合裆裤叫做“裈”。
唐朝开裆裤▼
唐朝合裆裤▼
合裆裤以后,裤子的款式也有过很多次变化,比如裤脚啊,裤宽,裤长等等,不过大体的结构是差不多的。
裤子的演变大致如下▼
直到明清时期,“袴”这个字才慢慢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裤”。
不过即使是清朝的裤子,也跟今天的裤子是两回事↓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来裤子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想依然会朝着实用和简洁的方向来发展,当然也会同时兼具美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