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不是我亲生的,我才懒得管你。”这是父母常对我们说的话。
所以我常常在想,父母之爱到底源于何处?
如果一个男人站在我面前跟我说“我爱你”,我会想可能是我足够美丽,足够温柔或者足够聪明,所以你爱我;如果一个朋友站在我面前跟我说“我很喜欢和你做朋友”,我会想可能是我足够友善,足够善解人意或者足够体贴。以上所有的爱慕与倾心,我都能够找到恰当而令人信服的理由,惟有父母,他们不因为我们的任何物质条件和精神层次而喜爱我们,可却能够付出一切去为我们牺牲,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只因为一句“你是我亲生的?”难道仅仅因为那么一点所谓的血缘关系或者所谓“生命的延续”“爱情的结晶”之言论就值得他们甘愿放弃一切?
换而言之,按照某些电视剧的剧情发展,如果我出生时被掉了包,也就是说我并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但他们并不知情。那么他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对我呵护备至吗?我还是今天的我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悲观的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比较盲目的呢?他们爱的不是他们眼前的这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他们“亲生孩子”的这个客观身份。也就是说,在父母的眼前,你是谁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身上“亲生孩子”的标签。
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听过父母说一句话,那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优秀。”我们做一个场景模拟,如果两个婴儿同时放在一对父母面前,一个婴儿床上贴着“优秀,别人家的孩子”,另一张婴儿床上贴着“顽劣,自己家的孩子”。你猜你的父母会选择哪一个孩子抱回家?
不能把话说死,我也没做过调查,但是就凭经验而言,我想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床前贴着“顽劣,自己家的孩子”那个婴儿。你看啊,即使你那么不听话,他们还是选择了你,将你养大,为你付出。
我想这也是父母之爱的伟大之处吧。他们不像情人,看中你的美丽,你的智慧,你的温柔;他们也不像朋友,看中你的善解人意,你的志同道合,你的体贴入微……他们爱你,哪怕你丑陋,你愚笨,你性格乖张。
面对你的自私,你的不孝,你的任性,他们能给予自己的,不过是“他是我的亲生孩子”的精神支柱。而你可以为自己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找所到的惟一借口也不过就是“我是你们亲生的,你们不能抛弃我,也不能让我不回家。”我想,或许这就是父母无私的爱,无所图也无以为报。
我们常常说,为父母方知父母之辛苦。我还没办法体会父母的心,这是实话。
前几天,我们在宿舍里讨论。舍友问,如果有一天你有了孩子,桌上有一个你喜欢吃的鸡腿,你想吃,孩子也想吃,但是只有一个鸡腿了,你是选择自己吃还是给孩子吃?另一个舍友脱口而出,“当然是自己吃。”
我没有办法去评价她的回答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因为如果你问我,我也很矛盾,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因为我也真的好想吃那个鸡腿。
但是回想那么多年,这样的场景在饭桌上出现过无数次。每一次,在父母的心里,都是我,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前几天,我妈还给我发微信,她说她给我买了六罐小核桃等我国庆回去吃,但是我爸晚上偷吃了一盒,她已经狠狠骂过他了。我回了她一个拍手的表情。这么多年,理所应当。所以真的理所应当吗?每次我爸偷吃完我的零食,我妈训他的时候他就会“狡辩”说“我也是一个人啊,我也会嘴馋,为什么每次有好吃的都要给栀子吃?”
对啊,为什么每次有好吃的都要留给我吃呢?
我问问我自己,我似乎是做不到。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不让给你吃是本分,让给你吃是情分。
如果说父母之爱是纯粹的,那么子女之爱怕是要掺着一点杂质了。
人人都说要孝顺,我们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先问问为什么要孝顺,撇开法律义务,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原因可能便是回报。回报,回报的前提是得到,我们要得到了好处才想着要去给予。设想一个投资人把钱拿出去,长线投资了一个危险极大的连本都不一定收得回来的项目,他是脑子被驴踢了吗?又或许他从来也没想着要回本。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老太太,她已经90岁了,衣衫褴褛,脸色青白,瘸了一条腿还瞎了一只眼。她住在一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卧室,厨房,厕所,总共20平米。她的腿是年轻的时候抱着儿子挨家挨户讨饭,在一个雨天摔坏的,她的眼睛是因为儿子生病没钱住院哭瞎的。后来,她捡垃圾盖了一间房给儿子娶媳妇,没想到新婚第二天媳妇就把她赶到了对面的茅草房里。儿子站在一边看着老婆把母亲的铺盖卷扔出去,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母亲告诉他,你长大了,没妈行,没媳妇不行。再后来,媳妇给小屋子断了水,断了电,老太太怎么生活下去的,我也不知道。
今年夏天,老太太死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死的,也不知道她怎么死的,我无从问起。只看见她曾经住过的那间小房子扩大了也翻新了,里面住上了来打工的外地人,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
或许世事,向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