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1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Brodmann第4区和第6区。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特点为: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下肢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和上肢的运动有关,下部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
②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如面上部肌、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呼吸肌和躯干、会阴肌,故在一侧运动区受损后这些肌不出现瘫痪。
③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例如,手的代表区比足的大得多。第I躯体运动区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外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别角。
二、第1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3、l、2区。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是: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也是正的。中央旁小叶的后部与小腿和会阴部的感觉有关,中央后回的最下方与咽、舌的感觉有关。
②左右交叉,一侧躯体感觉区管理对侧半身的感觉。
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也与形体的大小无关,而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在感觉区的投射范围就最大。
三、视区
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中继传来的视觉信息。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四、听区
位于大脑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上(41、42区)。每侧听区接受自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听觉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五、平衡觉区
在中央后回下端头面部代表区附近。
六、味觉区
可能位于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
七、嗅觉区
位于海马旁回的钩附近。
八、皮质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4区),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感觉,并发出纤维,即锥体束控制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九、皮质运动前区
位于中央前回之前(6区),为锥体外系皮质区。它发出纤维至丘脑、基底神经节、红核、黑质等。与联合运动和姿势动作协调有关,也具有植物神经皮质中枢的部分功能。
十、皮质眼球运动区
位于额叶的8枢和枕叶19区,为眼球运动同向凝视中枢,管理两眼球同时向对侧注视。
十一、皮质一般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1、2、3区),接受身体对侧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冲动,并形成相应的感觉。顶上小叶(5、7)为精细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区。
十二、额叶联合区
为额叶前部的9、10、11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十三、视觉皮质区
在枕叶的距状裂上、下唇与楔叶、舌回的相邻区(17区)。每一侧的上述区域皮质都接受来自两眼对侧视野的视觉冲动,并形成视觉。
十四、听觉皮区
位于颞横回中部(41、42区),又称Heschl氏回。每侧皮质均按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产生听觉。
十五、嗅觉皮质区
位于嗅区、钩回和海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区的大部分)。每侧皮质均接受双侧嗅神经传入的冲动。
十六、内脏皮质区
该区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带回前部、颞叶前部、眶回后部、岛叶、海马及海马钩回等区域。
十七、语言区
人类大脑皮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进行思维、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并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人的大脑皮质还存在特有的语言中枢。
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半球发展起来,即善用右手(右利)者在左侧半球,善用左手(左利)者其语言中枢也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侧半球。
故左半球被认为是语言区的“优势半球”。
临床观察证明,90%以上的失语症都是左侧大脑半球受损伤的结果。
语言区包括说话、听话、书写、阅读和运用5个中枢。
1 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额下回的后部(44、45区),又称Broca区。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即丧失了说话能力,但仍能发音。
2 听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此区受损,患者虽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义,称感觉性失语症。
3 书写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6,8区),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代表区。此区受损,虽然手的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的文字,称失写症。
4 视觉性语言中枢
位于角回(39区),靠近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也属于感觉性失语症。
5 运用中枢
位于顶下小叶的缘上回,即40区。此区主管精细的协调功能。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