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与张爱玲、吕碧城、石评梅并称“民国四大才女”。鲁迅曾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打开了这本散文集《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当我读到《呼兰河传(节选)》中的文字,我立即就猜想散文集的名字应该就是这个出处。文中这样写道: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矮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是一种多么自由的生命状态,多么令人向往啊!我暗暗地想。
然后我查找了资料,得知这本散文集是后人根据她的散文作品选编而成的,书名就取自《呼兰河传》中的这段精彩描述。
萧红的文字我不懂,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吗?这样写不显得重复啰嗦吗?文段中连用了7个“愿意……就……”。可是,好像就是这样写了,才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这是怎样的一种写法呢?我迷糊了,我觉得自己似乎从不曾踏入过文学的大门。
萧红9岁时,母亲死去。贪婪而又吝啬的父亲更是变了样,稍有不顺“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有祖父的疼爱和庇佑,萧红的日子才有了一些暖色调。但是,在她十几岁时,祖父也死了。萧红非常痛苦,很快,她就逃离了家庭。
萧红的弟弟劝她回家时,她已离开家4年多了。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淡漠”与“孤寂”:
“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初冬》)
“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更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初冬》)
文章中她用“离了岸的海水”来比喻自己长久飘泊的心情,麻木淡漠;用“越近”“更辽远”这样感官上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孤寂,这样的语言让人感到很新奇。
第2辑标题为“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这一辑选了42篇文章来表现萧红和她的爱人郎华一起度过的困窘生活。“列巴”就是面包的意思,在《黑列巴和白盐》一文中,萧红写道“黑列巴和白盐许多日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对于出生于80年代的我来说,无法想象这种饥饿和穷困潦倒的日子。我只能从她的文字当中去感受,她在文中写道:
“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饿》)
“这非常引诱我,好像我已嗅到‘列巴圈’的麦香,好像那成串肥胖的圆形的点心已经挂在我的鼻头上。”(《他去追求职业》)
“几天没有饱食,我是怎样的需要啊!胃口在胸膛里面收缩,没有钱买,让那‘列巴圈’们白白在虐待我。”(《他去追求职业》)
萧红是如何来写她的饥饿呢?她没有写饿到发昏,而是通过写“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让我们感受到她饥饿状态已经达到了极致,连非食物都成了想要吞噬的对象。“好像那成串肥胖的圆形的点心已经挂在我的鼻头上。”这句话将嗅觉与触觉相通,写出“列巴圈”给饥饿的“我”带来巨大的诱惑。“胃口在胸膛里面收缩”,更是直观地让人感受到饥饿,好像自己的胃口也跟着文字一起收缩了一样,让人感同身受。
黑列巴和白盐陪伴的日子,是萧红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段文字读来真是既心酸又感伤。但是当读到萧红自嘲说这是修炼时,又不免被萧红的乐观感动,她写道“素食,有时候不食,好像传说上要成仙的人在这地方苦修苦练。很有成绩,修练得倒是不错了,脸也黄了,骨头也瘦了。我的眼睛越来越扩大……这些工夫都做到,只是还没成仙。”
读着萧红的文章,我觉得就像是照镜子,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我又觉得作家就跟画家一样,只是作家是用文字来描绘自然之景和世间百态。萧红的语言在描写自己的感受时也特别生动和真实,我想能把自己的感受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就是一种很强大的能力。
萧红的文字我不懂,她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她的碎碎念的叙事方式也很特别。
在《广告员的梦想》一文中,萧红记录了她和郎华为了应聘月薪40元的画广告工作而遭遇的波折。先是“我”看到了电影院招广告员的一则广告很是心动,后来与郎华商议去应聘。然后连续两天都没有找到接洽人员,郎华与“我”争吵起来。做广告员的梦想出现了波折,我们的感情也出现了摩擦。接下来三天“我”都没有提这事,郎华却自己留心去了电影院两次,回来后又咒骂,说画的广告都是情火、艳史类,无耻又肉麻。做广告员的梦想二次出现波折。又是一天,我们遇到朋友老秦,他在电影院画广告并邀请我们帮忙。到了时间,我们两个积极去寻他,却又扑了个空。做广告员工作的梦想再次出现波折,我们两个也再次争吵起来。第二天,终于得偿所愿,画了一天的广告,“我是老秦的副手,他是我的副手”,可是第三天,电影院便另请了别人。我们的广告员梦想到底碎了。
萧红就这样碎碎念地把这样一段经历写得波澜起伏,写出了生活的窘迫,为了生计而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写出了她和郎华两人出现的矛盾,写出了郎华在生活中的推诿和大男子主义。同时也写出了萧红对郎华的爱,爱到依恋,爱到痴迷,爱到自我怀疑。
萧红就这样把生活的场景搬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为他们欢喜、为他们担忧、为他们遗憾。
萧红的文字我不懂,我在想,这样的文字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有人说,萧红是有写作天赋的。她的天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笔优美”或“技巧娴熟”,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生命感知力与语言独创性。
她只在哈尔滨的中学读了两年书,便因家庭阻挠永远告别了课堂。这个没有读过几年书的女作家却用文字建造了比任何学院都更辽阔的精神宇宙。而她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她经历了祖父的后花园给她带来的自由与快乐,也经历了贫困生活给她带来的饥饿与漂泊;她经历了与爱人的同甘共苦,也经历了爱人对她的粗暴和打压。写作对于她来说,像呼吸一样重要,她需要表达来缓解生活中的压抑与困窘。
我想到,我在教学中也常常引导学生,要写真实的生活和感受,写你真正经历过的东西,这样的文字才能打动人,打动你自己;还要注重把握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文字后多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中哪怕我们面对同一个场景每个人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
萧红的文字我不懂,但我敬佩她的才华,更敬佩她在苦难日子里仍保持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她让自己的生命在荆棘丛中开出了让人惊叹的文学之花!愿我们都能有勇气迎击生活的苦难,也愿我们能有一支生花妙笔记录自己的成长与生活。当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毫不后悔地说“此生我来过!”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我们每个人得享人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