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句说: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意思是:读书做学问不在于人的天资高低,而在于能够勤学好问,留心观察所有的事物,思索为什么会这样,自然就有通晓道义的那一天。
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要害怕自己出身贫贱低微,只要忠厚老实,行为没有一点儿马虎随意和违背道义的地方,就会成为乡邻们所敬仰的人。
若看前半句,这一定得说说清朝后期的封疆大吏曾国藩。
此人天资算不上高,一篇文章读多少遍也没记住,到他家的小偷想等他走了,好行窃,然而这样的机会都没有,急得小偷献身背诵一番,扬长而去。
曾国藩虽天资不高,但是学习刻苦努力。早年学孔孟之道,为人刻板,而不通人情世故,进士也考了三次,才考上,为官之后磕磕碰碰,后来痛定思痛,一改前非,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正,终成晚清的一代名臣,其思想在如今依然影响着无数的人。
后半句以老妈来说,最恰如其分了。
老妈排行老三,吃苦耐劳,忠厚善良,在娘家,姊妹多,不懂事的一堆,那时候集体生产,农事都是靠老妈自己,六岁开始做饭,十岁自己担水,十二岁就独自做农活,赶集卖东西,独挑家中大梁了。
老妈对家人关照有加,对村里的邻居,也是能帮就帮。帮老人挑水,收庄稼,要下雨了,晒的东西的人不在,帮忙收拾好……只要认为对的事情她都会去做,她的口头禅就是,只要不违反犯罪,不伤天害理,我们都可以去做。
她的善举在村里有口皆碑,即使外出打工,多年不曾回老家的情况下,我读书假期回老家,依然能够受到村里邻居的悉心照顾。人们经常问的问一句话就是,你妈啥时候回来哦?
出门在外,与人为善,不管是朋友还是主顾,即使离开深圳这些年,那些主顾们依然对她恋恋不忘。
正因为老妈忠厚善良,行为合理,有情有义,才有这么高的人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