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旅游”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此类新闻评论比比皆是。当谈及根本原因时,大部分评论都用“文化素养良莠不齐”一笔带过。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公民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呢?说到根本原因——我们还能深究。
如果说,老一辈的“不文明旅游”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文化素养,那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更高水平教育的新一辈的“不文明旅游”又怎么解释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显著。相比之下,整体文化素养提升似乎有些许滞后。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技术、理科人才, 因此,整个教育思想和环境急功近利,把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我们关注个体如何获得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生活的需要;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从来没有让其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以后能找个好工作、有高工资”,在问及读书为了什么的时候,年轻人如是回答。很多人把这个“锅”甩给学校,认为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升学率”,耽误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这种想法忽略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忽略了整个社会都处于“急功近利”的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而当前教育模式恰好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技术人才,大量技术人才在此种环境中获得了“红利”(高薪),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如此循环,导致了我们对文化素养的忽视,只片面追求技术人才、追求经济快速发展。
“不文明旅游”是文化素养不够的表现之一。也许他们知道钙华景观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几乎无法修复,但是因为文化素养的缺失,他们不会去想该景观完整保留的历史意义,所以随意踩踏。以前那些“不文明旅游”行为同理,也许他们知道莫高窟的每一次开放都是对自身的一次破坏,但他们体会不到其背后承载的深远宗教文化内涵,所以不懂珍惜,在游览洞窟的时候大声说话、随意吃零食。
不过,看到宏观背景,并不意味着我们悲观、被动。随着经济发展政策的改变、有关部门对“素质教育”的监督力度加强,整体文化素养“质的飞跃”指日可待,“不文明旅游”的现象必定也会逐渐减少。不必过分担心当前的不文明行为,简单地把其归结为“公民文化素养良莠不齐”,我们需要看到其背后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当然,不担心并不是不意味着该类新闻报道就不应该出现。相反,我们要发挥新闻的“教育”作用,以示警戒,提高整体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