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上《落花生》的时候,学生的一道作业题是这样的:请将以下几个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重阳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很多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都将春节放在了最后面,我很不解,他们说:老师,不是最后才过年吗?是啊,不是一年到头才过年吗?似乎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今年可是要好好学习啦,在家听爷爷的话,期末考到100分了,过年给你买你想要的那个飞机模型……”学校里,老师办公桌前,一对父子正悄悄地交流着,原来父亲就要出门打工了,留下他一个人在家和爷爷生活,父亲年底才能回来,为了能在过年的时候拿到梦想的模型,他从现在就开始在努力了。
“你路上可是要小心呀,开车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到服务区了多休息会儿,这么远,开长途车累,莫把自己累坏了。那个包里我装了自己做的豆腐乳,还有腊肉火腿,你到了先拿出来晾着,别捂坏了。到了给我打个电话,工作忙就不要打电话了,我跟你爸在家都挺好的,别担心,照顾好自己就行了,年底了能早点回来就早点回来,拿不到年终奖就算了,早点回来好过年……”路口,一位母亲拉着高出自己很多的儿子絮絮叨叨地说着,满眼的不舍和心疼。
原来,年,从家人离家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这么早就开始存柴啦,过年还早着嘞”
“诶,也不早啦,个把月了,多存点儿干柴,过年好烧嘞!”
“师傅,想请你受累,腊月XX那天给我杀个猪。”
“那还早啦,一个多月嘞,你放心,我不会忘记的。”
“给我做二十斤豆腐啦,我做豆腐乳,十几的再给我做二十斤,要硬点儿,我烘豆腐干,过年吃的水豆腐我越二十七八的再来拿个十来斤,包饺子”
“哎呀,这买的啥好东西呀,办这么多年货啊,今年又是个好年呀!”
……
原来,年,从一个多月前的置办年货就开始了。
从前荒无人烟的山坡,突然间热闹了起来,到处忽闪着火苗,不时响起一阵鞭炮声,原来是上山祭祖的人们,互相道一句问候,便各自到自家老祖宗的坟墓前上香点亮,虔诚地跪着,男士均左手拿着一踏厚实的火纸,右手点燃放在地上,女士则右手拿纸,左手点燃放置在地上,这是老一辈的规矩。路过某一墓前,不时传来低语“捡钱啊,一点小意思,这要过年了,这一年就这一次,给你烧点儿,年年都来,莫嫌少,也莫招呼我们,我早就记得的,不会忘记……”待到天黑后,漫山遍野都是闪烁的小星星,忽明忽暗,好像真的在为那些住在另一个世界的人照亮回家的路。这也算不得迷信,祭祖上坟本就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习俗。
原来,年,从祭祖上坟就开始了。
窗外鞭炮阵阵,漫天都是各色的烟花,夹杂着孩子们兴奋的嬉闹声,在这寂静的深夜里,一声长叹,仿佛舞台拉开黑暗的的幕布,戏剧开始了,开启新的篇章。仿佛厚重的冰层破裂,清脆的破碎声奏出一支属于新年的乐曲。仿佛在精彩处被按了暂停键之后的电影被重启,所有的欢乐都涌向心头,这就是新年啊,从年初到年末,回到年初,过年过的不就是个团圆。孩子盼望着新年能多拿些压岁钱,单身的人希望新年能脱单,谈恋爱的人希望新年能结成夫妇,老人期盼儿女在新年里能工作顺利,中年人祝福老辈们新的一年身体硬朗。中国人喜欢圆满,所以当一家人都聚齐的时候,年就开始了。
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年意开始逐渐变浓烈的时候,街上满眼望出去是大片大片的红色,大红的灯笼,火红的对联,耀眼的炮仗,耳边尽是各种祝福新年的歌曲,平时冷清的街道此时车水马龙,小摊商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竟也不觉得嘈杂,反而为这喜庆的节日增添几分浓烈的热闹气息。
阖家团圆,辞旧迎新,中国的新年,如此长久的历史,如此厚重的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承载着无数人的企盼和希望,终于迎来了一个热烈的节日——春节。没有哪一个节日能举办地如此隆重和热闹,好像从上一个春节到下一个春节,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是为了把这个节日过好,让它更喜庆,更加具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