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诺的滑板车
前天傍晚,小诺带着滑板车在小区里玩。小区里有一块圆形的空地,是孩子们的聚集地。
小诺滑了没多久就把滑板车放在我身边,开始跟着别的孩子绕着圆圈疯跑。 这时一个比我们小一点的小姑娘,牵着奶奶的手走了过来。她被小诺滑板车上的风车吸引,用手指不停地拨弄风车,嘴里咯咯笑着。
拨完风车,她很顺手就要拿过滑板车去滑,正好小诺跑了一圈回来看见了,立即走上来要抢滑板车。
我跟她商量,把滑板车借给小妹妹玩一会儿。小诺犹豫了一下,点头答应了。
小妹妹很开心地把滑板车滑走了,她奶奶坐在我身边,我们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小妹妹滑板车滑得又快又稳,小风车转得很欢快。
过了一会儿,小诺回来问我:“小妹妹怎么还没有滑好?我已经想玩滑板车了”。我让她再等一会儿,她就在我身旁“坐等”。
那个小妹妹滑得非常开心,一圈一圈又路过我们三次,小诺再一次说:“妈妈,我想玩滑板车了”。 坐在我另一侧的奶奶把她家孩子叫过来,让她把车还给我们,可她不愿意,抓着车把手不放。
小诺一看这架势,也立即上去,从正前方抓着车把手。 两个孩子开始僵持不下,我和那个奶奶使出浑身解数,用随身带的各种玩意儿转移她们的注意力,却还是谁也不肯退让。
奶奶跟小诺商量:“你更大,你让妹妹一下好吗?”小诺毫不犹豫地摇头:“我已经让她玩了很久了,这是我的滑板车”!
奶奶看了我一眼,示意我帮忙劝小诺,我很“不懂眼色”地没有理会她,因为我不认为小诺应该“舍己为人”。
正如小诺说的,她已经让妹妹玩很久了,这是小诺的滑板车,她有决定权,我必须尊重她!
2.我反对无原则的 “舍己为人”!
舍己为人,就是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这应该说是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一个肯舍己为人的人,肯定是一个高尚的人。
我们从小就听过无数“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小时候也常常写这样题材的作文。
我们教育孩子要乐于助人,乐于分享,鼓励孩子舍己为人。
但是往往没有教给孩子原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要舍己为人,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舍己为人。
舍己为人应当遵循的原则
“舍己为人” 应当是一件有原则、有选择的事情。
我教姐姐小曦要这样选择:
一件事,A做和B做效果一样,A的成本比B低,那么应当A去做;一件事,A做和B做成本一样,B的效果比A好,那么应该B去做。
关于是否要“舍己为人”,我教给小曦以下原则,让她以此来做决定:
1)、如果舍弃你的利益,可以帮助别人避免风险,应该舍己为人。
2)、如果舍弃你的小利益,别人能因此获得大利益,可以舍己为人。
3)、如果你舍弃的利益,和别人能因此获得的利益差不多,那么随你高兴吧。
4)、如果你舍弃的利益,大于别人能获得的利益,不要舍己为人。
这里所说的利益,不是狭隘的经济利益,而是广义上的各种正面回报,比如你获得的各种心理愉悦,也包括在这里面。
所以,如果舍己为人让你很高兴,你也可以去做。
这个原则小诺还听不懂,需要我来帮她判断。
在“是否要把滑板车让给妹妹”这件事情上:舍弃自己的利益(玩滑板车带来的快乐),和别人能因此获得的利益差不多,就没有必要舍己为人!
3.“老好人”未必有好人缘
在现实生活中,常无原则地“舍己为人”的人,俗称“老好人”。他们总是尽一切可能地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周围的人简直“有求必应”。
按理说,这种人大家都很感激他,他的人际关系应该很好才对,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很久以前,我的女同事H就是这种“老好人”。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买房子,租住的小区离公司不太远,交通方便,所以有好几个同事都住在那一片。H就住我们隔壁小区。
有一次我在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才想起一份第二天要带着出差的资料忘在公司了。我给H打电话,问她是否还在公司,如果在的话帮我把资料带回来,我到小区门口取。
H回答我说没有问题。
过后她把资料交给我,我随口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回家去了。
几天后我才知道,那天我给H打电话时,她其实也已经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接到我电话后,又坐车返回公司帮我去取资料。
我知道这件事后,在感动的同时,也有点难以说清楚的尴尬,甚至隐隐有些不那么高兴。
怎么说呢?除了H,我们还有别的同事也住在那附近,H其实可以告诉我她已经离开公司了,我会打电话给别的同事,让别人顺便帮我带资料。
如果是别的同事帮我带回资料,因为是顺便,我欠人的人情很小。如果同事们都离开公司了,那么也应该是我自己坐车回公司去取资料,这样我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而现在,H帮我做了这么大的“牺牲”,致使我觉得自己欠了她很大一个人情。
对我来说,是她或者是别的同事帮我带回资料,就结果来讲并没有区别。也就是说,H返回去替我取资料,并不比别的同事顺便帮我带资料,给我带来更多好处,却致使我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
H这样“舍己为人”,让我觉得仅仅口头道谢,略显分量不足。可要专门请她吃饭或者说用别的方式道谢,又显得过于矫情,我只好再对H口头道谢了一次。
从此以后,我尽量不麻烦这位“老好人”,甚至有点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H对别人的要求,常常是无条件无差别地提供帮助,所以大家对她的帮助似乎也并不“珍惜”。
举个例子,同一件事,如果是我主动去帮助别人,会让被帮助的人很感激,因为他没有预期到我会帮助他。如果是H去帮助他,则他的感激之情没有那么强烈,似乎觉得H就应该要帮助别人,人们对她的帮助习以为常。
试想一下,要是哪一天H拒绝帮助某个人,情况会怎么样?被拒绝的人大概会给她许多负面的评价,或者会认为H对自己有什么意见,故意为难自己等等。
这就好比在酒桌上,一个从不喝酒的人与你干了一杯酒,你是不是觉得受宠若惊?而一个常常喝酒的人,也是与你干一杯,你却没有什么感觉。“老好人”的人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好。
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相处,双方关系平等,付出对等才能长久。一方总在为另一方付出,这种不平等不对等的关系,注定难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