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竹
我是个对仪式无感的人。我自己的婚礼,也没有举办什么婚宴。当时都是毕业没多久的学生,财力单薄。对那些高昂的婚宴酒席,望而怯步。回去跟家长张口要钱,不是我们能做出来的。
当时唯一想做的就是,拍一组婚纱照,给人生留个纪念。然后去了XX摄影,XX影楼,五六千一套的婚纱照,新郎新娘各四套服装。
我们兴致很高去后面挑服装,那表面靓丽的服装,内里却目不忍睹。尤其白衬衣,衣领上都是汗渍油渍,显然很久没清洗。影楼的人说,就穿上拍个照,一会就脱了,没什么的。我们顿时失去了拍照的乐趣,从影楼逃出来了。
虚伪的繁复的东西,不可入心,自己不喜欢,可以不做。回L先生的老家,亲朋们聚了一下。我们去了一趟苏杭,回来给同事们每人一包糖,宣告结婚了。
参加过不少身边的朋友、同事的婚礼,见证他们的幸福而庄严的时刻。各种结婚典礼,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让参与者感同身受。
当婚礼进行曲想起,年轻美丽的新娘和英俊帅气的新郎,不论生死富贵永结同心。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爱走到一起,十指相握,携手走过一生。
于我,于人,都是对人生的一种体会。
小表妹要办婚礼了。小姨来电话,邀请我参加婚礼。我说,姨,我飞回去再飞回来,最少要三天,年终这几天工作太多,走不开。姨说,我知道,十一你刚回来过,不会有时间,我要说的呀。
小姨说的对的,只有一个孩子,不是得操办一下吧?母亲说,你姨朋友多,这些年随出去的份子钱很多了,是时候也得收回来吧。
自己并不是对仪式无感,而是对仪式外的赤裸裸的随喜、随礼、收礼,而深深厌恶。各种百日宴、升学宴、婚宴,甚至二婚、三婚,称之为喜宴,不都是有敛财之名?
收到这样的请柬,不去不行,去了不舒服。人终究是无法超然世外的。
-2-
年轻的时候,会特别的在意,生日,纪念日,节假日,这些重要日子,你的另一半会不会认真对待。我和L先生结婚后,他经常出差,这些所谓的纪念日,我们都难得相聚。
L先生到外地出差,会记得给我买一两件礼物,作为弥补。或者是服装,或者是披肩,或者是项链,或者是别的什么。我在家带孩子很辛苦,不送我点什么,他心里过意不去。我总说不用,他照买不误。
买的频率多了,婆婆会认为,你们年轻人太会花钱了,真不会过日子。L先生以为,给老婆买了,必须给老妈,妈妈挑理了。那次,他出差回来,给我带了一条玫瑰红色的手绣披肩,给她母亲带的是一条橙黄色的。结果,他母亲不喜欢,说红色的好看。
L先生说,妈妈,你皮肤暗,红色的还带亮片,不适合老年人。她母亲生气了,说,你是说我长得黑呗?人家说,子不嫌母丑,你小子,娶了媳妇忘了娘!
后来,我对L先生说,你看不买也罢了,买了还造成家庭矛盾。
夫妻两个人感情好,不用在乎这些仪式的。是不是在家里吃饭啦?是不是非得要在纪念日庆祝什么?其实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并不是很重要。
两个人都忙,非得要搞什么仪式,那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比如说,某个纪念日,人家在外边出差呢,工作还没做完,非得让他飞回来吗?不也是不近人情的事情?
每个人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安排好自己的人生。有人说,有一种感情是,我们各自为未来努力而奔忙,虽然不能时常聚在一起,但眼睛注视着同一个方向。
-3-
中年以后,你会发现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并不重要。你现在所关心的,不外乎是,父母亲人身体是否安康,孩子是否上进努力,至交好友友情是否依旧。
中年之后,心会渐渐沉寂下来,会摒弃一些浮躁的东西,内心会更安静柔和,也更通透,万水千山从头过,只在这一方天地间。
生活是不是要注重仪式感,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我觉得重要的就是在用心。
就比如,古人射箭骑马的,都要盖住双耳,是为了求静。骑马的人,赛车的人,看似追逐的是风驰电掣,但其实,他们什么都没听到。
走得最远的方法,是闭上眼睛,听心。
不刻意去追求什么仪式,遵从本心,喜欢的就去做,不喜欢的不强求。
最在越来越喜欢的就是喝茶。越来越多的人,讲究“禅茶一味”,决不是穿着袈裟道袍,唱一句经喝一口茶。形式和仪式,是茶的面相之一二。它唯有走入生活,才能变得深刻和多彩。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提及,茶对我们而言,已超出了饮品的概念。它变成了生活艺术的一种信仰,形成一种神圣仪式,为的是创造宇宙间幸福的瞬间。
茶有三味,鲜味之茶,真谓之茶,韵味之茶。对于洁身自好的人士来说,茶恐怕是社交里面上席的首选。
茶带着山野的气息,水从山涧缓缓而来,茶道、茶具、仿佛是连接远古的仪式,让人沉思,领悟片刻的安闲。
人的感情,在茶汤鼎沸中,得到一种升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