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照顾好自己,再帮助丈夫和孩子
我的孩子四岁多,是男孩,他和爸爸不亲。他不让爸爸到我们的床睡觉,不让爸爸亲他,觉得爸爸脏,还说爸爸不爱他,还打过他。最近,他不愿让爸爸回家,听说爸爸要值班就很开心,好多天不见也就不再提起爸爸了。
我们夫妻关系不好,丈夫在家庭中长期缺席,脾气暴躁、出轨、欺骗、不承认也不断,不离婚也不负责。他偶尔感觉愧疚儿子,就买玩具和零食给孩子,但不愿意陪伴孩子。偶尔他照看孩子,就让儿子看动画片,他自己玩手机。
最近他似乎努力弥补儿子,但是他似乎情绪找不到出口,常常烦躁,又一次因小事情拿皮带打了孩子,打了就后悔。
我在努力挽回夫妻关系,因为也影响到了孩子,现在孩子看到我和他爸爸有一点亲近就吃醋。说我心里只有老公而没有他。
爸爸和儿子都需要对方哄,我很无力,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心里还是希望父子关系好一点,让儿子感受到父爱,让爸爸对家多一点留恋吧。我在努力改善夫妻关系了,我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来帮助改善他们父子关系?
小栋妈
小栋妈
你好,
你描述的家庭问题包括了很多方面,我觉得其中有三方面是比较关键的,分别是帮助儿子更好的与父亲互动、自身的情感受挫和情绪压力,还有改善你和丈夫的关系。
这其中,表层的问题,也是你最急于改善的问题,是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但也许第二点,也就是你自身的心理状态才更关键,因为这是撬动现在家庭僵局的关键。
男孩成长中需要逐渐认同男性的角色,但前提是和母亲的分离
你的孩子已经四岁,通常具备性别角色认同了,他会逐渐开始意识到“我是男孩,她是女孩”“这些男孩的玩具、男孩的衣服”等等。而再往后,会进入所谓的俄狄浦斯期(5岁左右),他会展现出更多的对母亲的占有,和对父亲的敌意。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母亲是这个男孩生命里的第一个异性,而到了四五岁,当他留意到父母有些事情不带他做、父母有些更私密的互动时,他会强烈地体验到被排斥的感觉,以及嫉妒感。因为在这儿之前的岁月里,母亲是一直以满足他为第一要务的。所以,他体验到的对父亲的排斥,和对母亲的依赖,也是人之常情。
但随着身心的发育,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必须为进入更社会化的环境做准备。毕竟幼儿园、小学,都将面对更复杂的环境,而且没有照顾者随时在身边。而要胜任这些挑战,就得逐渐养成和他人的边界、遵守规则,学会忍耐等等。而这个过程里,父亲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常男性会起制定规则、示范如何遵守规则,甚至实施必要的惩戒的功能(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家里父亲角色缺位,其他照顾者母亲、外婆、外公、爷爷、叔叔等,也可能扮演这个角色,发挥类似的功能)。
以上你的孩子出现种种行为的心理发育的背景,结合他在家里的表现,可以说,他已经感受到了父亲的“威胁”,抗拒这个不柔软、不温和、不时刻满足他的角色。反而更强烈地粘着母亲,仿佛和母亲成为了这个家的主人,而父亲才是被排斥者。
当然,孩子只能基于他自身的冲动和本能应对成长中的困境,而照顾者则需要基于理性的判断,结合孩子的发展阶段,有意识地选择如何回应他的需要。也就是说,他可能本能地抗拒和母亲分离、抗拒和“粗糙而肮脏”的爸爸接近,但是你作为抚养者,需要协助他能接受必要的分离、并走上认同父亲之路。
这个过程既复杂又漫长,可能要延续到青春期、成人初期、乃至中年——男人的成长与认同父亲角色,本来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但当务之急,是你首先得有耐心、有技巧的和孩子分床、分房,完成他承受分离焦虑的第一步。严格意义上说,你和孩子的分床、分房已经有些晚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当下开始培养新的习惯。
你可以查一下如何有步骤地实现和孩子分床,细节这里按下不表。
但是,无论是试着帮助孩子承受分离,还是处理夫妻关系,你作为母亲和妻子,首先得有足够的情绪能量,而这也是你现在有些忽视的部分。
在帮助孩子和丈夫之前,先帮助自己
你描述的丈夫的行为表现,以及孩子对父亲的评价,在我看来,都比较负面和消极。
这些负面的表述可以被理解,毕竟丈夫确实做过一系列破坏家庭、也伤害你感受的行为。可以说,在你提出问题的当下,你依然处于慢性的创伤体验里,并没有走出这些负面的事情对你的影响。
当我们仍处于受害者的角色,心里充满了对现状的恐惧与不满时,自身负面的情绪会感染到我们对外部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并且无法欣然地接受现状,也就难以真正有决心和智慧去改善生活。
所以,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让自己的痛苦与愤怒,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宣泄,让自己能平静一些,反而是当下更好的做法。
或许,当我们能虽然带着些许遗憾,却能接受现状时,我们更容易立足于眼前,不翻旧账,带着好奇心与善意尝试去改善。
此外,即使开始去尝试改变,无论是帮孩子接受分离、还是和丈夫的沟通,必然还会遇到受挫和不被理解的时刻。所以学一点儿“自我关怀”的技巧,培养自我接纳、自我共情,从长期来看,是很重要的生活习惯。
强调一下,不是一次,是每天都带着自我关怀的心态。
这在心理咨询中也是常见的情况,来访者特别焦虑于孩子的学习、或对孩子的其他情况很担忧,却没有意识到:如果他们自身失去了平和的心态、被负面的情绪所裹挟,那么作为照顾者,他们也只能干着急,却发挥不了“建设者”(乃至“拯救者)的功能。
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先让自己有个耐心、友善、接纳的心态,才能在情绪上饱满,有帮助他人的耐心和感染力。
情绪层面的沟通,是夫妻沟通的核心
最后谈谈如何改善你和丈夫的关系。
我觉得你在自身情绪不良时,不太适合开展这个任务。原因如前所述,当你自身情绪很差,不自觉地带着负面预期、带着负面的表情和语气沟通时,一则你自己很痛苦,二则,你的负面表达,会被丈夫有意无意地感知到。
不可否认,大多男性在情绪感知、自我调节、忍受愤怒方面,比女性要差一些。此外,男性麻木、无感觉的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是我们往深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男性会不耐烦、愤怒时,会更容易发泄、“一点就着”呢?
这其实是男性强大的“武力”之下,其实脆弱的部分:男性对外部世界的粗暴、凶悍,其实是对自己内心软弱的反向形成。也就是说,他用彪悍的态度,来命令、制止、要求,乃至粗暴的动作来惩罚别人的时刻,都是他内心体验最脆弱的时刻。只是他自己不敢靠近、不敢触碰。所以无意识地采用了攻击外界方式来调节内心的紧张和强烈的情感。
而他试图隐藏和否认的、看似“软弱、脆弱、无能”的感觉,恰恰是作为女性,容易体验、也更容易接纳的,也是现在这个家里,需要逐渐接纳和整合到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客观地讲,女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痛苦、悲伤、失望,也更善于通过言语表达和倾诉来调节它们,而这种能力,恰恰可以给男性做示范,协助他们也用更柔和、言语化的方式,和人沟通。用既不使用暴力,也不是单纯压抑的方式,和家庭成员沟通。
好比说,孩子看动画片的快乐与欣喜,家人是可以接受的;
孩子遇到各种受挫体验,有些哭闹的情绪,家人也可以接受;
那么,丈夫与妻子各自遇到的复杂情绪,也需要被看到、被接纳、被体谅,这是伴侣之间,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
只是具体到你的家里,目前更有求助动机,更愿意寻求改变的你,所以,也需要由你来迈出第一步,来改善这些议题。
也许不必争“是他出轨,凭什么让我来改善”,因为这是你的家,他已然伤害过这个家庭,如果你也破罐子破摔,那么你也就认同了他,以“向攻击者认同”的方式,继续伤害这个家。
主动迈出改变的过程,既是在帮助自己,也是在帮助这个家,这才是了不起的“母性”力量。
推荐书目:
1、《自我关怀》 德国 克里斯丁娜·布莱勒
2、《非暴力沟通》 美国 马歇尔·卢森堡
3、《陪孩子长大》 中国 李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