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听了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只有一种失败,就是不忠于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事物和标准。
我特别喜欢这种自我要求的态度,不过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事物和标准要足够好,如果只是井底之蛙,那知道的最好又能有多好呢?
有一天开会的时候,我们部门的总监突然问到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学而思的教学真的好么?”我说相比较之下还不错吧。他又问我:“有没有可能满分是100分,别人做到了四五十分,我们做到了60分,但也不代表很好。”我当时语塞。
这番对话让我思考了很久,越想越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我们的教材可能比大多数教育机构好一点点,我们的教学服务可能比大多数机构尽责一点点,我们的老师的平均水平可能比大多数教育机构高一点点,但其实我们并没有实质上的巨大差距,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仍然无法在这里爱上学习,我们也并不能做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完全适合他的服务,针对现在教育整体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们负担重效率低,我们也不能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觉得自己还不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更好,被自己的眼界限制了,其实我们可以做得还有很多很多。
我在来北京之前在地方的分校,稍有经验就觉得自己教得还不错,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可,还可以略微膨胀,但就是觉得当老师很无聊,没什么大的成长空间了,整个人的状态都很懈怠。
后来来了北京,听同事们说起一位传奇老师,他们一边给我看这位老师的朋友圈,一边给我讲他的种种事迹。这位老师对教学的研究到达了一种极致,对比之下,我对很多知识真的还只是一知半解,随便看了朋友圈里的几道练习题的展示,我都会觉得自己太弱了;他对知识层层拆解,娓娓道来,听他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他的每一节课教室里的人都爆满,孩子们在前面听课,家长在后面认真地录像;他不用我们统一提供的课件,不过对比人家自己做的课件,我都会觉得我们以前做的都是垃圾,在内容和美学上都完败;他年收入上百万,住着豪宅,看他的朋友圈,工作特别努力,同时也特别会享受生活,品茶、健身、乐器之类的也没落下。我当时完全震惊了——原来还可以这样当老师。
见识过顶级的名师以后,才明白以前自己的自满与懈怠,完全都是由于自己眼界狭小造成的,都不知道最好有多好,自然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先找到自己行业中最顶尖的人和最好的产品,看看最好到底有多好,给自己找个榜样,明白自己的差距,明确前进的方向,然后才是用最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去努力。有时候见识可能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