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同时也为自前年下半年(或更早一点)已静悄悄开始的危机,提供了正当的遮蔽和经济转型的旗帜。当然,我们也都乐于在这样的逻辑修饰中,为诸多组织现象和自己的钱包余额找到宽慰的说辞。然后,告诉自己,希望恒在,继续挺着,以奋斗为乐。
没有王炸,没有大水漫灌。在强力刺激经济和寻求更长远的平衡之间,政府理性选择了后者。剩下来显然已无多少好牌可打了,于是我们索性更坦诚地面对现实,全民练摊好了。
不是办法的办法,有时候恰恰是最好的办法。
总理话音刚落,“马路市场”重回城市,“地摊经济”浴火重生——这两天,南京新增134处1410个临时外摆摊点。成都柔性管理再升级,8项机制让占道摆摊便民不扰民,至今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个。
“两会”之后,有关流动摊点成为窥见区域消费回升新风尚的数字,将以秒速增加,相信我们近期每天都会看到类似的新闻。
彼时被“城市文明”赶尽杀绝的小商小贩,此时荣耀地成为了保就业的大国必选项。历史行进到今天,以这样的缘起和方式,奇迹般再现新时代一个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的中国。
主动或被动拥抱市井烟火,感叹几句哀民生之多艰,其实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回归真实才是。全球老二有底气秀肌肉、撂狠话、表立场当然很赞,但放下身段,合十止息内在骄慢,过好寻常小日子,也不错啊。经济再难,普罗大众还是可以在夜色下的大排档,从容地来几串烤串,一瓶啤酒的 ,小确幸就这么简单地发生了。社会戾气与积怨也少了许多,“保”和“稳”因此举杯暗贺。
慈悲是最大的护身符,真实二字是前浪和后浪共同的澎湃之源。
摆摊,撸串和佛系疗愈,是一回事。
不追随描摹,不先入为主,不预设立场,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接受完美和不完美,真实和敞开才会发生。世间万物,包括我们这颗迷惑的、躁动的二元之心,才会安住于最恰当的秩序之中。
沉得住气,才能迎难而上,锐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