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一则有名的禅宗公案:
赵州老和尚有一天上堂开示,与另一个和尚之间的对话:
赵: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却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另:和尚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么?
赵:我亦不知。
另: 和尚亦不知,为何道不在明白里?
赵:问事既得,礼拜了退
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公案的?
先想象一下,没有语言的时候,或者语言不通时,你如何告诉别人你新买了个漂亮的四方桌?
用手比划,用笔绘画 对吗?
是不是引发了对方无穷的想象,可能也没get到你说的美好?
语言则不然,你的漂亮桌子可以被你描绘的栩栩如生,对方下一秒可能就问你要店家链接了。
你比划的是,别人想象的方形可能是门,可能是桌子,可能是柜子,说出是方形桌子时,立马清晰了,因为说的东西具体了,从各种模糊的事物中拎清楚了(所谓拣择也),是谓明白。
然而回到公案中,老和尚却说不在明白里,何也?
因为老和尚不拣择,任你大千世界,物物纷纷,貌似真实可触,我自难得糊涂。都是表象,都是幻象,任其再清晰明了,也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穷其一生的聪明才智也抓不住这世界的一粒微尘,何必拣择?
后面的对话也颇有意思,很像庄子说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老和尚自己不知道还护惜个什么,为啥还能说知道自己不知道。
活的糊涂一点,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