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Ulysses),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距今整整一百年。这本五十多万字的惶惶巨著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公认的天书奇书
尤利西斯是奥德修的拉丁文名字,奥德修是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史诗当中的尤利西斯是别具一格的英雄,他代表智慧、漂泊、冒险和思想。这也是西方文学的关键词。
在不同年代的作家笔下,尤利西斯有着不同的面目。在20世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笔下,尤利西斯这个文学形象再次被刷新,成为生活在20世纪欧洲的现代人—一个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
除了本书的标题之外,书中完全没有出现尤利西斯这个名字,主人公叫利奥波德·布卢姆, 一个广告推销员。
小说写的不是人物的一生,而是主人公在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的种种日常经历,吃饭散步工作谈话发呆喝酒做梦…这一天里发生的事,乔伊斯写了50万字,被称为文学史上最漫长的一天,也称布鲁姆日。
直到今天都柏林人都还在纪念这个日子。他们会按照主人公漫游经过的路线,依次走过那些如今已经成为地标的地点,真可谓是文学照进现实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正是作家和妻子诺拉首次约会的日子。
乔伊斯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跟尤利西斯有什么关系呢?表面上看一点关系也没有,仔细分析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利西斯》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十八章,每一小时写一章,展现发生在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时中的种种事情。每一章节对应一个《奥德赛》的故事主题,角色和情节也和《奥德赛》有不同层次的对应。
在乔伊斯笔下,崇高被降格了,传统价值被颠覆了,英雄尤利西斯变成了平庸的布鲁姆。
乔伊斯用这么大的篇幅去书写普通人的普通一天,这是因为在20世纪和平年代,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就是史诗。这样的平凡,历史绝对不会去记载,而只有文学才会发现它、审视它、赋予它永恒的价值。
小说由两种不同的文体写成,一种是叙事文体,一种是实验性文体,使用最多的是碎片化的意识流。两种文体混杂给阅读造成很大困难。最后一章描写布卢姆妻子莫莉的情感独白,四十页没用标点符号,是意识流的经典呈现,心理分析师荣格说是心理学的精华,没人能像乔伊斯这样把女性的心理分析的如此透彻。
如果你能找到1940年都柏林的老报纸和地图,你会发现小说写的都柏林与现实丝毫不差。任何一个次要的人物,微小的细节都做到了电影才能做到的共实性的呈现。有一句话说得好,《尤利西斯》之后,再也没有什么是小说做不到的了。
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乔伊斯的语言和文体实验把这本书变成了一个万花筒。文字游戏和文体实验,视角的切换,以及各种文学经典的细仿,都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很辛苦。如果说这是一场阅读游戏的话,那么就是一场需要读者深度参与的烧脑游戏。
乔伊斯自己也很得意地说,我在这本书里设置了那么多的迷津,它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学者们来争论、破解我的原意。最后他恶作剧地加了一句:这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果然,如他所愿,《尤利西斯》让乔伊斯不朽,他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尤利西斯》虽然难读,但是并不难理解。作者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 把英雄作为普通人去表现的文学视角,是对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后世诸多文学正典的致敬,乔伊斯对尤利西斯的演绎,是所有作家中最具颠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