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的该是乡味。
我最思念的是我母亲的菜肴。
外公的厨艺是一等一的好,小时候就听母亲说,你外公可以将最平常的面条做出十几种方式。
最喜欢下雨天,在家,研究美食,给孩子解馋。
外公最疼爱女孩,母亲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便格外疼爱些。
70年代的农村生活,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外公却还总是给孩子们想着做些小点心。
记得最清晰的是,母亲说舅妈第二天要去村里体检,外公在前一天的晚上给做了一大桌子的菜肴,告诉舅妈要多吃些,才让母亲这些孩子下筷子。
美食,寄托的最终是情。
母亲,将这些美食信念都印在了骨子里,一并嫁到了父亲的家乡。
小时候,记得最深的是,端午节的时候包好多好多的粽子,煮的满满的粽叶香气飘十里,熟了之后让我和弟弟,屋前屋后,街坊邻里的送。
现在,母亲也是口碑最佳的媳妇榜样。
小时候,忙,最爱下雨天。
下雨天,父母就不忙了,开始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饭点,母亲就开始变着法给我们弄吃的。
冬天,不管多忙,饭桌上都有锅子。
热气腾腾。不等到父亲回家,是不可以掀盖子的。母亲说,食物有鲜气,你老是掀盖子,味道就变了。所以,每次我和弟弟巴巴的看着,都不敢去掀盖子。
只为,一家人一起吃最美味的那个味道。
三月三,鬼下山。
家乡有这一天必须吃糯米食的传统。
孩子们也最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比如我和弟弟。
父亲工作忙,不吃这些麻烦的食物,母亲就先做了父亲的饭之后,我们三个在厨房开始倒腾。
糯米糖团,黄金糯米膏,糯南瓜饼……
每到这个时候,都不用上餐桌,就已经在厨房偷吃到饱。
父亲家族庞大,母亲又是出了名的厨娘。
每逢过年过节,爷爷奶奶加上几个大家庭,总是一忙一下午的厨房工程。等来一桌子的菜肴欢乐时光。
至今,没变过。
只要大家有时间,就一定用菜肴作为寄托,开始叙说思念的情绪。
当然,掌厨的也并不是母亲一人。
大姨,小舅,小叔,婶婶,奶奶,都是一流的厨艺。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当你是什么人的时候,你身边都是什么人。
奶奶的红烧鱼,舅妈的粉蒸肉,小舅的糖炒仔鸡,大姨的红烧猪蹄,小叔的牛肉炒饭,婶婶的糖醋排骨,父亲的红烧鸡爪。。。
美食包裹长大的孩子,大多是幸福的。
一个家庭肯在美食上花很多时间,也当然会在陪伴家人花很多时间。
我们家,依然过年一大家子团团气气的在一起,爷爷奶奶坐上方,老人家不动筷子,小辈们是不能动筷子的。这就尊老。
母亲的厨艺,家族的凝聚,让亲情不散,一直暖暖的包围在我们的周围。
第一次大学没有回家过中秋,跟爷爷通电话,喊我名字的时候,我就湿了眼眶,爷爷也一直说,人都到齐了,就少了你。就少了你。
母亲总能将美食和亲情结合的恰到好处。
谁喜欢吃什么菜,母亲心里都记得牢牢的,然后,来人,总能找到熟悉的感觉。
五叔最爱母亲的红薯粉丸子,这盘菜非常繁琐,拿捏不好分寸就会让丸子变的僵硬。
五叔每次来我家,总有这道菜。
后来,我也知道家里来什么人,桌上会有什么菜了。
这是母亲的表达爱的方式,用食物。
大学,我回到家里,母亲就会放下一切事情,陪我,在厨房,是我们相处最多的地方。
十月给我包粽子,烧好菜肴总是借让我尝尝熟没熟为由,给我吃最好的那块地方,每次真的上桌,就变的吃不下,于是母亲总是想着法的给你胃口。
春节里,母亲总是最忙,而我肠胃不好,春节总是生病没胃口,母亲就会想着法的给变食物。
在家宴来临之前,悄悄已经给我喂饱。
美食总有很大的魅力,治愈一切。
这样的环境,成长,注定幸福美满。且爱自己,也会爱人。
感谢母亲,让我这样幸福成长。
分享一下,家宴的照片。
因为父亲不喜欢饭桌玩手机,所以照片都是匆匆偷拍。不美观,谅解。
先来一张去年除夕年夜饭全家福。
荤菜系列。
糖炒仔鸡。
红烧肉。
板栗排骨。
香肠。
爆炒干牛肉。
麻小。
牛仔排锅仔。
虾。
螃蟹。
素菜系列。
蒜苗。
芹菜。
茄子。
藕带。
辣椒。鸡蛋。
毛豆豆。
笋干。
菜苔干。
豆角干。
花生米。
粽子。
前年初一的早饭。
去年初一的早饭。
每年都是老母鸡面条,老母鸡是奶奶养了一年的,从除夕炖到初一的鸡汤。
年货。糯米丸子。
辣椒片。闺蜜外婆的拿手。拿来结尾。
母亲,前段时间,在我拿手偷菜吃的时候,来句,孩子,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养大?
母爱就是如此吧,孩子多大了,在眼里都还小。
愿,时光不老。
以上照片来自傅小婷吃货近几年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