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一个古风盎然,颇有情趣的节日。不知各位的家乡有什么端午习俗?大抵上来说,包粽子、挂香囊、带五彩绳、点雄黄痣、悬艾草这类传统风俗天南海北差别不大。除此,各地因循旧历,还多了些其他的习俗,比如河北省有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花纹为饰的饼;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的“赛龙舟”,古时在赛龙舟前还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现在已不多见;江苏高邮地区放黄烟子,这黄烟子内里是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苏州有些地方还会在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农历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旧时盛行于端午节的“十二红”,至今尚被称为扬州时令菜肴,所传之“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并无定品,视各家财力和社会地位而定,但炒红苋菜,红烧黄鱼,切咸鸭蛋之类已几乎是大家小户端午的常品。
而在我的家乡陕西西安,端午节更甚热闹。我记得,小时候,离五月五端午还有好些日子的时候,我就早早的攒零花钱专为买香包,买来香包就赶紧挂在书包上或者衣服上。香包一般都是用绸缎碎布缝制,或用硬纸组成的立体三角形上用彩色丝线缠绕,学校门口就有很多小商贩售卖,他们做的精致,除了常见的菱形、桃形还有老虎、狮子、狗、兔等多种式样,我们一帮同学也会自己做,自己折纸盒、缠丝线、塞香料,做出来最简单的粽子状香包也是极漂亮的。母亲说她的针线活极好,我出生的头两年她是亲自给我们姐妹做香包的,比市面上买的那些精美多了,自然我是记不得了,但我是相信的,我们家里一块用了很多年的绣着鸳鸯戏水的盖布就是见证,可见当年母亲的绣工那是极为了得的,只可惜她照顾奶奶还要养育三个孩子实在艰辛,没有时间精力去做这些了。倒是我见母亲用毛线钩织过很多东西,她也很喜欢做这个,我姐姐前几年生孩子她还做了几双鞋,但是这几年花眼严重了,看近处的东西很模糊,她很遗憾的说,怕是没法给我的孩子亲手做些鞋袜毛衣了,我听后心里一阵酸楚。
照例,到端午节的前几日,父亲还会到回民街去买绿豆糕、油糕、蜂蜜凉粽之类的点心,我一般还会撒娇让他给我额外带一份甑糕。当然,如果我有机会同去,我是一定要再吃上一两个镜糕解解馋的。
西安回民街上卖的吃食,最大的特点是货真价实,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很喜欢。在这里,绿豆糕有枣泥、黑芝麻、花生、葡萄干等口味选择,吃起来绿豆味纯,口感绵软,不会甜腻,我格外喜欢枣泥馅的,一口气可以吃掉七八块,噎住了就赶紧喝点酸梅汤压一压。蜂蜜凉粽,是标准的夏令小吃,有的人会以为这就是剥开的粽子,但是相比粽叶包裹的粽子它更小巧精致、洁白晶莹,吃时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根据自己的喜好,淋上蜂蜜或玫瑰糖浆,吃起来凉甜软糯,芳香可口。油糕是一种油炸的面点,白糖调馅,呈椭圆形状,色泽金黄,刚炸出来的油糕,一口咬下去,面饼软绵、糖汁滚烫,父亲格外喜欢吃,往往刚接过店家递过来的用一小片油纸包着的油糕,就站在油锅不远处小心翼翼的吃起来了,我对这种过于甜腻的食品倒不是十分垂涎,想来可能是因为父亲这一代人童年时期胃里缺糖,遇到这种甜食就姑且放纵一下吧。甑糕(甑,字典里读zèng,但我们本人都是读jìng),这种甜食是用江米、红枣或蜜枣、红豆、红芸豆置铁甑上分层铺放蒸制而成,我只在西安吃到过,是我整个孩童时期最心之神往的点心,特别是暑假在家,只要一听到门外传来卖甑糕的吆喝声,就飞快的拿着碗和勺子出门了,往往是母亲还没到,我已经站在装着甑糕的三轮车旁边开心的吃上了,因为都是相熟的摊贩,大叔知道我爱吃豆子,总是最后额外再用铲子挑起些大颗的红芸豆刮到碗沿,笑眯眯的看着我吃,这一点是别人不曾有的待遇。到上大学前我还常常把甑糕当做早饭吃,甜甜蜜蜜的去上学。镜糕,外形小如圆镜,直径约四五厘米,一指厚,做法是在一个个小巧的竹木笼屉里垫上薄铁片,填实江米粉,加上细细的青红丝或者其他果脯,撒上红色、绿色、黄色的糖,近年来也有人在上面画些好玩的图案,然后一屉一屉的摞起来,等蒸熟后,店家会用两根小竹签戳进糕体,往盛着玫瑰酱和花生碎的罐子里一蘸就递给你,热乎乎的镜糕真是无比的软糯香甜呀。这个镜糕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摞起来的笼屉最上面有个机关,待到熟透时蒸汽一冲,里面的机关活动开来就会发出长长的响声,孩子们也都闻讯而至。
年龄日渐增长,一些以为已经遗忘的儿时记忆反倒愈渐清晰,端午将至,我仿佛都闻到绿豆糕、油糕、蜂蜜凉粽、还有甑糕、镜糕的甜蜜清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