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离家近,去看了场越剧《追鱼》,是的,如果不是因为剧场离家不到三个红绿灯,我基本不会去。戏是老戏,热闹有趣,但不算好演,演员分前后半场,算是前浪带后浪吧,这样的组合于我不喜欢。
第一次看这个版本的《追鱼》,靠张珍和真假包公撑着,戏没掉,双审这场算是上半场唯一能看的一折,其他的被真假牡丹和牡丹之父拖累了,就觉得是一群穿着漂亮衣服的人在台上灯光下过家家。
今年初看红楼的时候感慨这波前浪们都二十年出头的戏龄了,在舞台上怎么一点也不成熟呢。甚至很少有能看得下去,听的下去的。去年八月看了前浪们的《孟丽君》和《西厢记》以及后浪的《西厢记》,那时的感觉已是后浪虽比前浪稚嫩,但比前浪耐听耐看。这次放在前后一起,更是明显。后浪胜在用心与规范。
前浪们其实是挺尴尬与遗憾的,她们毕业进入剧团时,她们的老师们都正逢盛年,自己的演出都排的满满的,顾不上她们。剧团的资源也都偏向老师们,老师们都伸着脖子盼新戏呢,她们更是轮不上。20年来细数一下,她们集体的大戏仅刚毕业时的《情系山河恋》和八年前的《甄嬛*上》两出,其他要么是自己弄的小剧目,要么是演传统老戏,要么是在给老师们跑龙套。戏大多也是向“录(录音/录像)”学的。而后浪们幸运多了,特别是两位徐派小生,几乎是一句一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在扣。老师用心,学生自然比老师更用心用功,成长自然也是肉眼可见的迅速。
僧多粥少的演出现状,前浪们即然心不在舞台,那就让给尊重舞台的后浪们吧。
为了给后浪们创造机会,后半场加了很大篇幅的武打戏,虽然越剧不擅长,但在这里加也不算突兀,但加就请更认真的对待,能看出对于不擅长武戏的越剧演员来说,能做到今天的程度已经很赞了,但依旧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的不流畅,配合不合拍,不要拿这是我们不擅长的做理由,理所当然的要求观众给予宽容。要么就降低难度,做能做的,要么就像绍百一样,作为自己的特色,不要区别对待。
期待后浪们早日成长起来,在舞台上替掉那些尴尬的前浪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