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黎巴嫩的贫民生活为背景,以一个12岁的孩子“赞恩”为主要人物线索,反映了当地底层人民因为贫穷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一名老师,首先看到了教育问题。
赞恩和几个弟妹小小年纪,就抛头露面,在街头叫卖自制的饮料,赚钱养家。赞恩的父母在发现女儿萨哈有了月经后,不顾赞恩和女儿的挣扎和抗议,执意将女儿嫁给房东兼杂货店老板,以换取微薄的聘礼,美名其曰是为了女儿好,希望她有饭吃,有大床睡,有被子盖。此为“生而不养”。
父母都没有正经工作,靠贩毒为生。毒品的来源——曲马多,让瘦弱的赞恩靠欺骗买来;制毒、贩毒的过程毫不避讳子女,甚至参与其中。每天脏话连篇,对孩子们简单粗暴、非打即骂;赞恩想要上学,可父亲却担心因此会导致杂货店老板生气,收回他们住的免费房子,也会失去赞恩做苦力赚来的收入,让生活更加拮据,所以不同意赞恩上学。此谓“养而不教”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何以成人。
所以注定是痛苦的因果循环,萨哈11岁因难产而死,赞恩12岁拿刀捅人被判5年监禁,并将亲生父母告上法庭,原因是将他带到这个世上。
作为父母,面对亲生儿子这样的指控,内心也是出离的愤怒,激动不已,为自己辩解。
事实如此,却不值得同情。同情愚蠢和无知就相当于在纵容犯罪。作为父母,却不知道生养孩子意味着责任和传承、需要爱的凝结和无私地付出。赞恩的父母从小没有被温柔以待,虽可怜,却不能作为恶性循环的理由和借口。让未成年的儿子做苦力赚取,用女儿来换取聘礼,自私的让儿女成为自己生活下去的工具,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们是否愿意。如果生下来就注定了一生是罪恶与痛苦的,大概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放弃生命吧!
影片到这里,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所有问题的原罪——父母的愚蠢、失责、生而不养、养而不教。若想解决问题,只需要控制生育就好了,没有教养能力的父母不允许生育或少生育。
若仅止于此,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解决问题了。
父母在法庭上的辩解虽不值得同情,却真切的反应了社会的制度和结构问题。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不是赞恩的父母不愿意给,而是没有能力给予。生活上两个人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任何收入,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又何谈七个孩子的生活保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做支撑,又何谈精神层面上的爱和尊重。况且父母两人从小也没有接受过教育,又怎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赞恩的父母固然应该受到惩罚,但是惩罚并不代表事件的结束。如果总是遵循“犯错—受惩罚”这种简单的逻辑的话,很可能会造成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
看待一个问题,应该用更加系统的视角。犯错者受到惩罚,这是司法的程序,但如果我们不去了解犯错者为什么会犯错的话,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为此,特意上网了解了黎巴嫩这个国家,和影片中看到的恶臭、脏乱的贫民窟相比,网上的官宣要富有得多,虽经历过内战,但首都贝特鲁在各个方面发展的都相当成熟,民风开放,消费水平属于中东地区最高城市之一,富豪聚集,晚上更是灯红酒绿、流光溢彩,夜生活甚是丰富,有“中东小巴黎”之称。
但影片中贫民窟难民的生活也是真实的存在,同一个国家,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是否是制度的问题,阶级结构的问题,值得当地政府关注和深思。
另外,赞恩一家本是叙利亚难民,不得已才逃亡到了黎巴嫩。叙利亚的内战是否应该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帮助,让和平的曙光照亮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说到底,美国政府的霸权主义才是罪魁祸首。
孔老夫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省能力,才会有持续的发展,一个国家亦是如此。愿每个国家,每个政府机构人员,每个父母都能立足自身的角色,善待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