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闲扯|十年重读:从青春痴迷到人生镜鉴

文/南城以南hong

十年前初读《红楼梦》,我只当它是“宝黛爱情悲剧”,为黛玉的眼泪揪心,为宝玉的叛逆叫好;十年后再读,却发现它早已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面照见众生相的镜子,一部写尽人性与命运的史诗。 

          初读:被青春与爱情吸引

最早接触《红楼梦》是在高中,应试压力下被迫细读,却意外被大观园的青春王国吸引。黛玉葬花的凄美、湘云醉卧的洒脱、宝钗扑蝶的灵动,这些片段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美。那时的我,和许多年轻读者一样,痴迷于宝黛的“木石前盟”,厌恶世俗的“金玉良缘”,甚至因结局愤懑不平。 

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曹雪芹的笔力——他写的不只是爱情,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贾府的兴衰,不仅是家族的没落,更是一个时代的崩塌。 


再读:看见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荒诞

十年后重读,我开始关注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 

林黛玉的“刻薄”背后是孤女的生存智慧。她并非天生敏感,而是深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世态炎凉。在贾府这样的深宅大院,她的尖刻是自我保护。 

薛宝钗的“世故”里藏着无奈。她并非反派,而是一个在礼教束缚下努力活得体面的少女。她的圆融,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剧? 

贾环的“恶”源于被忽视的童年。若生在平等家庭,他或许不会如此扭曲。 

这些角色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矛盾的真实个体。正如鲁迅所言,《红楼梦》的伟大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其一便是“红楼未完”。但或许,正是这种残缺,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自己的解读。 

              十年红楼,照见自己

年少时,我在黛玉身上看到敏感与才情;如今,却在刘姥姥的智慧、探春的果决里找到力量。不同年龄读红楼,看到的竟是不同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