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焦虑一部分家长会感同身受。
另一种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认为孩子矫情,产生不理解,父母一方冷嘲热讽、打击、羞辱,讽刺挖苦,对抗、惩罚等等,言语上的暴力,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因为成人跟孩子关注点不同。大人焦虑的点是成绩,孩子焦虑的点是人际关系、在于父母之间的感情,父母有一方身体特别不好,在死亡线挣扎也会引起孩子的焦虑。
对于学习,孩子会因为喜欢某一个人,努力去学习,以配得起他(她),这是早恋内心的懵懂;或者觉得学习不好会被人看不起,或者人缘本来不好,认为学习好点会被人尊重。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哪怕一个人、一句话就会对他影响很大。
成人要看到未来,看到将来结果怎样,想知道你能不能考上大学。有时候不太理解孩子胡思乱想有什么用,朋友的关系有什么用?因为我们知道小学、中学同学分开后就不再相见了。我们过来人有这样的觉悟觉知,但孩子就想当下:“没有人喜欢我怎么办?”
冷暴力会加重孩子焦虑,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焦虑产生来自于孩子内心遇到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办。
首先需要沟通交流的管道,青春期不愿和父母交流,他觉得和父母交流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父母使用命令性的语言“我告诉你,你这样做不对,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不要想没用的”这些都是沟通的障碍,对于孩子来说,心都凉一半了。他认为所有的告诉都是没用的。
他喜欢的动漫、流行的东西你完全不懂,你不在时尚的前言,认为你OUT了,跟你说也没有用。
关于批评、表扬和赞美
如果父母一直站在孩子的这里旁观,一起害怕,孩子就会特别脆弱,也会变得焦虑;如果强硬,批评、指责也会助推更多的焦虑。孩子会觉得茫然,没有任何人能懂我,这个世界好孤单啊。
没有办法沟通、让他觉得孤单,会产生焦虑。
为何会孤单?从孩子的角度,他会觉得没有人懂自己,没有人理解,甚至连实话都不敢说,跟父母说一句实话,要么打压批评、要么官僚的给出建议,孩子会感觉出敷衍。
而老人在孩子小的时候是陪伴,长大后老人会有信念系统,限制性信念,如“出门要穿马甲,免的冷……”这里面都是恐惧。
孩子没有办法交流就没有办法跟你说实话。因为说真话有成本,你会指责、会暴怒,会有言语上的暴力,孩子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他害怕被批评、被数落。
另外还有一点,他没有目标,也会焦虑。
成人也是,当一个人有目标时是可以独处的。
成人跟孩子的目标不一致的,孩子的目标更多在喜欢上面,30岁之前目标以兴趣爱好为主,成人是以赚钱不赚钱,有用还是没有,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包括成本投入和产出等为目标。
作为情绪化的妈妈或者爸爸,孩子会有着很深的焦虑,因为他内在也会有莫名的情绪化,伤感、悲伤,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会抑郁。孩子的世界很容易被大人感染。
一个妈妈有情绪化或者想死,会有基因的链条,作为家族的基因,即使不说也会有。
大人的反复无常、怨怼,就会给到孩子。不要对着孩子说夫妻一方的不好,说就说对方的好,作为孩子来说,自己的父亲母亲永远是最棒的。
当他相信父母说的一方不好,精神上就会失去支撑,进入孤独。
所有的情绪可以放在外面但不要带给孩子,孩子的承载力特别小,可能要花一生的时间才能把这种孤独、怨怼消化掉。
培养孩子的目标,是因为有一份喜欢,没有投入成本算计,一旦涉及到成人的算计,孩子就会产生厌倦。
孩子玩手机,要让孩子产生一份兴趣,如果没有兴趣,是看这个世界看的太少,去观世界。
完美的孩子不是你打造、说教、压力、情绪反复的,而是让他自己看到兴趣所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