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 . 第六十三
章》
所作为的,是无所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事事;所品味的,是淡而无味。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家强调道德修养,道家重视智慧觉悟。面对纷乱与烦忧,老子主张超越人类局限,顺应自然,不刻意而为,心灵由此自由逍遥,以至于无为而无不为。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事和无味”均体现的是“道”取法于自然,以“如其所是”的样子面对自己,应对世事,没有雕琢刻意,没有做作掩饰,如此便可以与道同行了。
“为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事无事”是没有强求说教的待人方式,“味无味”是恬淡安然的生活态度。
要做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人生境界,首先需要修炼虚怀如谷的心胸与泰然自若的态度。《庄子 . 人世间》一篇中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空的房间显得明亮,相反如果屋里堆满杂物,再亮的灯光也没有用,因为到处都有阴影。
人也是一样,杂念生则心不明,则心不静,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心境也由此变得清澈透明。
而苛求与嗜欲则限制了天性智慧,就像一面镜子,表面有了太多尘垢,不仅无法照见自己,更易歪曲他人。
家庭教育亦是如此,父母保持内心虚空,方可心安意静,自然会减少个人主观带给孩子束缚与偏见,进而减少亲子间的冲突与烦恼。
父母内心越是虚空澄明,越能留给孩童更多独立成长的空间。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接近其本真天性,专注于自己的成长本分,在自在自然的状态下,充分发挥其天赋创意,实现其生命梦想。
汉代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本章时说,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此乃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呀,我想此智慧之道,应用于孩童成长,一定也会价值连城。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