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每天都主动或被动地淹没在信息的汪洋中。表面上看,我们也都似乎乐此不彼、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信息或知识。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恐怕不少人都会有如下的经历:
接触到少量的信息时,欣喜;
接触到定量的信息时,混乱;
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时,焦虑。
奇哉怪也:信息为什么会引起焦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避免或缓解这种焦虑情绪?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为了减缓信息带来的焦虑情绪,我们尝试着去获取更多的信息。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获取的信息越多反而越容易引起焦虑。噢,别问我为什么会知道。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古语又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的困惑,古人似乎在几千年前就遇到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他们的经历而已。或许,太阳底下真的无新鲜事?
于是,为了减缓信息带来的焦虑情绪,我们尝试对所知进行深入的思考。然而,我们或许还是过于自信了,焦虑情绪并没有得到多少缓解。
长此以往,我们就比较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信息的获取不是一件好事吗?知识不是一种力量吗?知识的吸收难道还要看个人体质,由于虚不受补从而导致身体虚胖?这是知识的错误吗?
当然,这不是知识的错误。电影《超体》里面说到:
Ignorance brings chaos, not knowledge.
无知才会带来混乱,知识不会。
知识无罪。若非如此,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发现质量能量方程的爱因斯坦,恐怕早已成为千古罪人。
既然如此,知识(信息)为什么引起了焦虑?
古语再云:知行合一。
知识,只有经过消化,才能转变为自身的一部分。我们一味的吸收,就容易导致知识的消化不良。在自然消化状态下,知识的转化率是相对较低的。所以,我们需要添加一些催化剂,才能更好地消化大脑里面的知识。
跨界汪云:思行合一。
思考与实践,是为了更好的知。没有经过自己实践,就难以获得对事物真正的理解,也就难以成为真知。或许,这也是幻觉产生的原因吧。
因此,思行合一为真知。如果真正理解了一样事物,你并不再需要用行动去证明它,你的言行都是对知的理解和体现。
那么,这种焦虑情绪究竟有无意义?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提到:
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谁知道呢?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自勉。